“越用越慢,用了兩年的智慧互動液晶大屏,速度明顯下降!”這是很多一線教職人員對于“智慧黑板”產品的“一大抱怨!”
消費級的設計,工業級的應用
對于教室里的交互大屏,其使用強度往往是比較高的。尤其是電子化教案、信息化教學發展較為充分的學校,高中和大學的教室大屏,幾乎是“最重要”的教學工具。但是,這一“信息教育”的核心窗口,現在卻在被抱怨。
行業專家指出,智能交互大屏的大規模普及,主要是過去3年的事情:這三年的銷量幾乎占到智慧教學屏幕存量的七八成以上。而三年時間足以使得很多應用問題“顯現”出來,這是2019年市場中“性能不足抱怨”較多的“時機”性原因。
同時,智能互動大屏的自身產品設計,也有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地方,這些方面也成為用戶抱怨的重點:
例如,智能交互大屏,采用的硬件SOC和軟件OS技術,脫胎于“智能手機”等“移動應用”產品。本身就有極高的換代性——因為手機的SOC和OS技術還在快速進步,消費者的手機產品平均換新周期在2年左右:后者在中低檔機型上更為顯著。這種硬件和軟件技術的進步性,反應的是既有產品和“潛在應用”的不匹配。在智能教學屏幕上,同樣存在這種“換新周期”的問題。但是,教學大屏往往不會像個人手機那樣快速更新,這就造成了“老款產品服役后期的性能不足”。
同時,教學采購本身又有“高度注重經濟性”的問題;教學產品的設計廠商也愿意采用當時最成熟、且成本較低的技術方案;教學產品的廠商,往往也不具有手機等大宗性產品那種“強有力”的核心系統設計與研發能力……這些方面的特點使得智能交互液晶產品,很多時候“新品的性能冗余”本就不足,應用時間較長之后,性能速度變慢,是常見問題。
尤其是考慮到液晶交互教學屏幕,幾乎處于一種開放性的高強度的使用環境之中,是典型的工業性使用產品;而產品的智能部分開發,多數以“民用”消費級技術為模板改進。后者造成了更多的“長期性能”穩定性不足。特別是在增加更多的應用APP后,產品的性能可靠性和承載力,嚴重不滿足應用場景需求。
土方法解決問題,實踐給出新答案
面對智能交互大屏可能“不夠好用”的事實,一線教育工作者并沒有“放棄”,他們用一些土方法解決了問題。
第一部分方法是用大屏幕直接連接電腦,利用電腦豐富和冗余的計算能力,提升課堂效率。這時候教學智慧大屏,就成了“純粹”的顯示器和互動輸入設備,不需要額外的APP,也不需要更多的運行數據,產品的工作狀態,保持在“最低功能”選項下,借此提升產品運行的流暢性。
第二部分的方法,也是盡量降低產品的APP負荷——教師使用自己的PAD作為主要的計算設備、數據單元、通信設備,并擁有“書寫”性能。同時,以智能設備之間的傳屏應用,把PAD的顯示畫面同步到教室大屏幕上。這種方法也能很好的滿足教學過程中的流暢性。
一線教學人員還反映了另一個問題:既,作為教師、尤其是信息時代的教師,總是需要筆記本電腦或者PAD產品,作為輔助的教學工具。而后者作為個人應用產品,很多時候是個人采購:總是采購那些最合理、應用性能更佳的產品,且更愿意“及時”更新最新的產品。
“用其他設備做計算功能,這是解決智慧大屏速度變慢的最簡單方法!”行業專家指出,智慧大屏的設計上想做到教室完全依賴這個設備教學,省去課堂電腦,但是實踐中似乎還是“傳統的教師電腦”占據了上風,這可能說明“智慧大屏”的“計算功能”定位出現了偏差——本應該是輔助功能,就不需要追求“完全做智慧教室的主角”。
結構性產品升級,路向哪里走
面對智能交互大屏可能出現的“兩三年后系統變慢”的問題,廠商和業內人士也給出了“多個解決方案”:
第一是,有些廠商提出“可更新式”的“SOC主板”架構。也就是在大屏幕的顯示、音效和互動等主要成本部分不變的背景下,通過更新SOC主板,實現計算、通信、存儲三大功能的升級,并適應不斷更新的教學APP的性能需求,保持產品的持續流暢性。
第二個方案是,產品可以實現多種“規格”:既,如果有些客戶需要更高的計算能力,可以配備頂級的SOC和OS系統,實現更高的功能。另一些產品則主要考慮經濟性和財政承受力。甚至,部分產品可能僅僅考慮顯示、交互、傳屏等固定應用,復雜的計算功能用額外的PC或者PAD實現。
第三種方案則最為激進,提供一套完全基于云端的服務體現。既課堂智慧系統的計算、存儲功能在云服務器上,課堂所有設備簡化為基本功能+高速通信的組合——后者符合5G時代和目前高速光纖普及的“通信技術進化”進程。而基于云端的計算和數據能力,甚至復雜功能設計,可以實現“足夠充裕”和“彈性成本”的應用體驗與采購部署。
在這三種方案中,智能大屏在教室智慧化和教學智慧化中的“地位”是逐漸退步的。第一種方案,就是依靠智慧大屏實現一切,不斷改進和升級智慧大屏滿足一切;第三種方案智慧大屏成為一個視覺和交互節點,其他功能全部轉移到云服務器上,且學校不僅需要硬件設備的供應商,而且還需要一個“全時”的服務功能供應商——既產業采購格局也徹底顛覆。
行業人士表示,從既有的應用看,第一種方案可能技術投入最小、風險可控性最好;不過智慧教育的發展,一定是要突破教室“四面墻”的限制的:所以第三種方案,代表了未來的產業趨勢和智慧教育云端化、無處不在、廣泛互聯的基本格局。但是,第三種方案的投入是系統化的、長期的,更是巨大的,不是短期可以全面實現的。當然,這種大規模投入也有“省錢”的地方,既現有的智能互動液晶不需要硬件變化,就足以獲得性能和功能上的翻天覆地的革命。
教室智慧化、教學大屏智能化已經發展數年。作為嶄新的應用模式“出現一些問題”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以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手段不斷提升解決方案,讓未來的產品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