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斬斷“窮根”的“良藥”。教育扶貧、扶智育人是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亦是我國教育部門一直以來在不斷探索的議題,為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優質而有效的教育是國家教育部門不斷努力的方向。
對于貧困縣的學校來說,最大的苦惱并不是校舍簡陋,而是師資薄弱、缺乏好的教育資源。近年來,得益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教育企業嘗試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去審視教育扶貧工作。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學方式優化和教學效率提高等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諸如慕課、云課堂、云視訊、專遞課堂等新授課方式,打破時間、空間局限,讓更多更有質量的教育資源覆蓋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對教育公平的實現無疑是極大助力。
教育信息化時代,以互聯網為媒介,一塊屏幕背后所覆蓋的學生甚至可能成千上萬。 無論是身在繁華都市還是貧困山區,借助寬帶網絡,都可以享受到來自名校的優質資源,也有助于提高教師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業內人士指出,發展“互聯網+教育”,首先要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填補“數字鴻溝”,通過引導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學生能夠享受到更為優質的教育。
其次,互聯網和教育兩個行業有著根本差異。互聯網行業求快,強調快速迭代,而教育又是一項慢活,學生的成長要遵循教育規律,不能拔苗助長。 當互聯網的“快”遇上教育行業的“慢”,自然會產生很多摩擦,甚至矛盾。教育企業尤其是在線教育企業,應該思考在線教育如何為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更好的教育。教育是目的,互聯網只是手段!兩者的融合非常不易。要求企業即懂互聯網,還要懂教育!目前,企業在這方面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努力。
此外,在線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特性就是要具備良好的交互性能。在利用網絡教學工具時,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開展全面的互動,通過平臺解答疑問、完成作業、考試等。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在線教學更注重了學生的主動性以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在線教學不再是傳統教育中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現在這在領域做得較好的有奧威亞、闊地教育、會暢教育等。
互聯網教育提倡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任何課程的理念,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間、空間維度限制。通過互聯網技術,我們可以將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傳遞到欠發達地區,能夠有效地改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實現教育公平。當前,“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已上升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眾多傳統行業在與互聯網融合后,都釋放出了新的活力。我們相信“互聯網+應用型教育”也一定能夠讓教育扶貧產生新的化學反應,讓貧困地區人民真正『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