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研究“跨界混搭”,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而反應的結果則有望應用于普通民眾的工作或生活。眼下就是一個案例——
當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遇上心理學,就碰撞出不少研究成果,其中一些還有望治療老年癡呆癥,甚至幫助戒毒和鎮痛。前不久,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研究組和騰訊研究院S-Tech工作室共同對外發布《VR心潮:VR到底對人和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報告,其中就論證了這一說法。
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是老年人常見病之一,記憶力下降直至嚴重受損甚至喪失是其最主要的癥狀。根據報告,人腦中一個被稱為海馬體的腦區,與記憶能力息息相關,當處于刺激豐富、互動充分的生活環境中,海馬中的神經元數量就會產生越多,活動強度變得越大,記憶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該報告的主要研究者、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研究員李峙說,VR就可以刺激海馬體,幫助人類提升記憶能力。根據報告,VR可以提供異常豐富的刺激內容,從而增進老年人海馬體的活力,還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內容單調的問題,適度地刺激和鍛煉老年人的大腦。
此外,當人在環境中主動探索時,往往能更好地記憶發生的事件。李峙說,在VR中,老年人可以通過各種控制設備在環境中移動,解決老年人因身體不便導致的探索能力變差的問題。
李峙還表示,VR具有的“臨鏡感”,即強調用戶的主觀感受,能讓用戶的注意力從現實的疼痛,轉移到VR的世界中,因而還有望成為分娩或者燒傷等鎮痛的療法。
浙大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博士嚴晨毓說,一些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患者無法適應其所處的環境。這種情況下,VR技術就可以為患者量身定制容易適應的環境,幫助患者矯正認知,為心理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這其中就包括對于特殊恐懼癥(如幽閉恐懼、社交恐懼、飛行恐懼等)、物質成癮、自閉癥等心理疾病的治療。
她以治療兒童自閉癥為例說,采用VR方式,可以在沉浸式的虛擬現實中設置出不同孩子喜歡的場景布局,進行個性化治療,最大化接觸提高學習的成功率,此外,還可以為孩子提供比起現實世界復雜的真人交流,擁有結構化的、清晰的、一致的行為和反饋的虛擬人物交往。
當然,包括李峙在內的研究者還提到,目前VR在應用時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比如在VR中,距離感知被進一步壓縮。李峙說,VR中感知的距離大約只有真實世界中感知距離的70%,也就是說,如果算上真實世界中感知距離本身的壓縮,VR中的感知距離大約只有實際物理距離的50%。
“這種VR空間壓縮會獲得錯誤的空間知覺,甚至可能影響深度視覺發育,尤其在一系列用VR所做的技能培訓中,當學員的運動控制適應了VR中的視覺偏差后,反而會在真實世界中出現不適應。”李峙說,如何消除VR中空間感知與真實世界的空間感知的差距,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