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彩電行業的權力格局非常簡單:電視臺負責內容、廣電網絡負責分發與傳輸、彩電企業賣整機——三者幾乎互不干涉,互不競爭。(唯一的交叉點是廣電網絡銷售或者贈送一些盒子產品,進而使得其網絡傳輸技術與電視機的接收技術相匹配。)
但是,互聯網時代,這種單純的“友誼”已經不存在了。以互聯網為傳輸介質,視頻網站和電視臺有了競爭,電信運營商的網絡與廣電網絡有了競爭,智能盒子和互聯網電視與傳統彩電企業也有了競爭。原來的三點一線,變成了六面體。行業結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程度。
我們先來列舉一些嶄新的行業參與者:百度和華為的盒子,大麥和樂視的電視,阿里OS和天貓盒子,中國電信的IPTV和智能盒子,騰訊的微信和游戲內容,優酷的視頻和盒子等等。這些新參與者中讀者可以發現“盒子”的出鏡率最高:事實上,盒子正是這一波次彩電產業變革的始作俑者。
最早在2007年的“高清播放機”產品,每年幾十萬臺的銷量,就已經讓傳統彩電業有所關注。廣電總局也在此階段出臺了網絡電視的牌照管理制度。2013年底,以百度為首的一系列互聯網企業對盒子市場熱衷,敲開了家庭互聯網的大門,進而在2014年令盒子產品銷量首次接近每年1000萬臺。
盒子能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自身成本很低,低端盒子只需要幾十塊錢的成本;第二,這么便宜的盒子卻能起到一個完整入口的功能,用誰的盒子就要上誰的內容平臺,亦就占有了一部分用戶——長期活躍的智能電視用戶,目前盒子和彩電整機幾乎可以對半分。
小身材大容量這是盒子市場的最本質價值。也正因為如此,盒子才能一發不可收拾的躍居家庭互聯網主導權爭奪的中心位置。但是,盒子只占了智能電視用戶的半壁活躍群,另外的一半怎么辦呢?大麥的答案是,“我也做電視”。
綜上所述,讀者可以看到,彩電行業的種種變化,并非是新巨頭對彩電硬件的熱衷,而是巨頭們對家庭互聯網這個未來金礦的爭奪。這其中,盒子、彩電、甚至視頻內容都只是一個工具而已。而在家庭互聯網概念中,盒子與彩電的工具性質亦決定了新興參與者敢于將其免費:彩電本來就不是他們想要的,就如同吃飯要用筷子,筷子雖然不能少,但是飯才是真正需求的。
在這種行業變化中,消費者的需求習慣亦被徹底改變:傳統的三點一線中,消費者最關注的是電視機如何,而現在消費者必須首先關心自己的智能電視用什么內容平臺、擁有哪些服務。甚至消費者為后者的選擇,需要對前者的產品形態、品牌做出一些犧牲。這一點既如同我們目前所見的“運營商手機”的模式一般。而對于內容提供商,則可以通過推出廉價甚至免費的盒子,來搶奪非自己平臺智能電視產品的用戶。
未來彩電行業的中心不是硬件,而是“用”這個過程:這在彩電業界早已有共識。但是這種共識卻恰恰使得以硬件見長的彩電傳統企業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如樂視和小米的硬件制造完全委托給了不上前臺的代工工廠。筆者不是說代工沒有技術含量,或者不是英雄,而是說默默無聞者沒有足夠的行業話語權:事實上,代工業最大的巨頭富士康,一直擔心蘋果手機把它踢掉。這種擔心就源于產業權力的分配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