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分辨率,或者說是像素間距,LED顯示屏已經實現了徹底的突破:像素密度已經接近等離子、液晶、DLP這等以高密度顯示著稱的顯示技術,在大尺寸產品上10年前的典型應用分辨率,并滿足現在主流高清應用的需求、符合甚至超過國家高清標準。對于LED顯示產業這是一項了不起的進步。但是,LED小間距產品的應用依然面臨亮度和價格兩個巨大的挑戰。
研究數據表明,目前P1.2到P2.0級別的小間距LED顯示屏的亮度基本在1000-1600流明之間,遠高于室內電視機、LCD拼接墻、DLP拼接墻300-700流明的主流亮度水平。高亮度是LED顯示產品的關鍵特征。在LED陣列型應用產品的三大定型市場:LED戶外大屏、LED照明和液晶用LED模組光源產品上,高亮都是基本的、最核心的性能要求之一。但是,小間距LED顯示產品對此卻有另外的需求!
LED顯示屏產業為何要開發小間距LED顯示產品呢?答案是進入室內應用市場。這樣的一個表述非常容易被人理解,但是卻沒有展示出小間距LED顯示產品的最核心應用特性。這個特性是基于室內空間大小,在觀看距離小于5米的距離中的應用。傳統LED室外屏,多數觀看距離在數十米遠,這樣的產品追求的是高亮度。小間距LED則需要在5米以下的距離應用。未來0.8mm的產品,甚至可以應用在3米觀看距離上——這等近距離觀看,更高的亮度就意味著刺眼、意味著觀看者很難受。通常,3米觀看距離的亮度值最好不超過450流明,才能產生比較舒適的畫面。
由此來看,如果要實現小間距LED顯示屏戶內應用的目標,不僅要實現小間距,也要實現低亮度。但是,LED燈珠產品的技術工藝和原理,決定了LED顯示屏具有天然的高亮特性:LED燈珠發光是典型的電流驅動,高亮度意味著大電流;低亮度就需要降低電流水平。但是,電流在LED半導體材料中穿過,卻有漏電現象發生。如果電流過小,漏電電流就會對整體顯示效果、色彩、灰度、亮度產生災難性的破壞。因此,開發適用于低電流、低亮度環境的材料、驅動、工藝,提升LED燈珠和驅動系統對低電流工作的適應性,是一個小間距LED行業進步的關鍵方向。
困擾LED小間距顯示屏市場應用的另一個難題是產品價格。的確,從色彩、對比度等顯示效果看,LED顯示屏優勢明顯。但是,在價格上,高像素密度、小間距LED顯示屏卻幾乎是DLP拼接、投影顯示、液晶顯示、等離子顯示、oled顯示中最昂貴的。
市場信息表明,以65英寸顯示畫面為例,液晶和等離子的價格在一萬元以下;投影顯示因亮度不同價格不同,但是多數情況成本不超數萬元范疇;DLP背投拼接產品價格則在7萬到20萬之間。相應顯示面積的P2.0以下像素間距的LED顯示屏價格則在10萬到30萬之間——其價格明顯高于其他顯示技術1.5倍到20倍以上。其中,在大眾型,非高端型市場中,小間距LED顯示屏的價格至少是其他可選顯示技術的3倍以上。
雖然小間距LED顯示產品主要面對的是工程應用市場,該市場并非是一個價格敏感性市場。但是,由于差價巨大,以及LED小間距顯示處于初創時期、市場認知不足、產品依然具有亮度等方面的待進步瑕疵,價格必然成為阻礙小間距LED顯示屏普及的核心障礙。
從成本構成看,LED小間距產品的關鍵成本集中在燈珠上。燈珠至少占據總體成本65-75%。而未來,隨著產品工藝和技術的進步、需求的量的增加、研發成本的攤薄、成品率的提升,燈珠產品價格將擁有較大的下降空間。此外,LED顯示屏的封裝、IC驅動成本也不低。這方面成本下降的空間較小。不過,未來批量化應用背景下,同等間距產品依然渴望壓縮二到四成的成本——但是,由于更小間距的產品將加快普及,更小間距的產品意味著更高的單位顯示面積的驅動和封裝成本,所以封裝等成本變化在最終市場價格上如何體現,依然是未知數。另一方面,由于運輸和人力成本的增長,LED小間距顯示屏的工程部署成本將難以下降,更可能持續上升。同時,由于小間距產品封裝更為精密,單元箱體故障的可修復性將比大間距產品下降很多,而且小間距產品要求更高的死燈率控制水平,甚至可能高達傳統大屏萬分之一死燈率的十到二十分之一——這也會提升客戶的終身使用成本。
不過,整體上,LED小間距產品價格下降依然可期。筆者認為,小間距LED產品取得和DLP拼接墻可比的價格,同時擁有更好的視聽效果,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與液晶和未來OLED比較,led小間距產品不會有價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