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總是追逐更高的利潤。作為上市公司,GQY、威創、彩訊自然明白這個道理。這些企業的管理層不僅要使得企業在傳統優勢的DLP大屏業務上的“持續領先”,更要創造企業嶄新的價值點,為投資者帶來“未來更多的希望”。但是,DLP大屏企業走出去并不容易。
首先,競爭無處不在。無論是彩訊的LED大屏、威創的中端LCD大屏、GQY的機器人行業,都不僅僅是這些企業在競爭。甚至,LED大屏、LCD大屏市場都已經是比較成熟的行業,擁有著各自特殊的規律和產業結構。比如LCD拼接大屏,就有三星/LG這樣的巨頭,很多國內中小從業者,包括安防、商業顯示、彩電等不同行業的企業在“共同較量”:威創擁有LCD大屏和DLP大屏之間,顯示技術自然延伸、客戶群部分重疊的優勢,但是,其它的LCD大屏行業的參與者也并非“一無是處”,甚至擁有更多的優勢。
競爭的存在不僅僅在于DLP大屏企業走出去的新領域,也在于DLP大屏企業固有的優勢市場:DLP拼接墻領域。比如傳統安防廠商海康威視有自主品牌的DLP拼接墻,部分影響了原有DLP大屏企業的客戶選擇;液晶和等離子拼接墻不斷向高端市場發力,搶占了部分DLP產品的份額;部分液晶和等離子拼接墻企業推出DLP拼接產品,和DLP大屏傳統巨頭一爭高下。
固有優勢的DLP大屏市場并非鐵板一塊;DLP大屏企業走出去的新興領域也是競爭激烈。這可是前有狼后有虎的格局,在此行業背景下,誰又能穩坐釣魚臺,巋然不動呢?
第二,未來存在不可知性。拿DLP拼接墻來講,激光光源會不會上演LED光源快速爆發的潮流呢?答案沒人知道。在更大的范圍內,LCD拼接墻最終會不會成為在主要性能上全面匹敵DLP的對手呢?OLED平板顯示會不會是拼接墻行業下一個黑馬技術呢?答案更無人可知。
這種對未來不確定性、不可知性的擔憂是普遍的。例如LED大屏市場已經走入“后成長期”,面臨量增減緩、價降增速的瓶頸;GQY的安全機器人行業完全是一個新興產業:產業應用多長時間能成熟、多久能走出“投入期”、最終產業規模能做到多大,甚至GQY如何界定自己的“產品類型外沿”都是未知的事情。
因此,大屏行業的領頭羊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產品、需要“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些問題,不是創業期的企業所能遇到的。遇到這些問題,是企業進入成熟成長階段的標志,但是對于國內DLP大屏行業的領頭羊而言,則是第一次遇到的“沒有經驗的問題”。
第三,誘惑太多,方向在哪里?現在,DLP大屏行業的領頭企業已經完成行業的原始積累,他們有些資金、有些資源、有些力量、有些精力,做一些關于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課題了。但是,跨出去的腳,落在哪里是一個巨大的問題:GQY的機器人嗎、威創的LCD嗎、巴可的數字告示和中端投影嗎?
技術相關、行業相關、與原有客戶群重疊,這是DLP大屏企業選擇跨出去的目的地的“基本原則”。但是,就是符合這幾個原則的市場范圍,也不僅僅是三五個,至少也有幾十個。自動化產品、機器人產品、信息化設備、軟件系統、專用計算設備、安全相關、專用通信產品、工程顯示到商用甚至家用顯示、工程安全到商用或者家庭安全——誘惑太多了!太多的可能自然成為決策者的煩惱。
第四,以靜制動已經不合時宜。既然DLP大屏企業走出DLP圈很不容易,那么何不選擇以靜制動、后發制人呢?答案是,競爭者不會給你“后發”的機會。
DLP大屏行業本質是屬于信息化設備。信息化行業的特點是一個平臺、多個功能、綜合應用。比如,最早的MP3播放機已經消失,他的功能成為智能手機的一部分;漢王希望以電子書這種功能成就一種產品的輝煌,卻很快被淹沒到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漩渦里:如果,還是孤立的看待DLP大屏顯示系統這種顯示功能的產品,那么就是自愿的將自己吊在懸崖的邊上。
因此,2013年威創提出大屏“生態”這個概念。著重在戰略上指明,固守DLP大屏顯示一種功能、一種應用、一種產品,而不與信息化融合是沒有出路的。事實上,海康威視作為安防企業已經在做DLP大屏,華平作為視頻會議和通信企業也在做電子白板:那種以靜制動、后發制人者,只有一個前途——“被人家抄了后路”都不知道。
綜上所述,“跨出DLP大屏圈”對于DLP大屏企業既是主動性的需求、也有客觀必然性。但是,延伸產業鏈,卻并非是簡單的復制原有的經驗,而是根本的企業革命,是DLP大屏企業的“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