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企業要同互聯網行業進行競爭,不應該是爭奪互聯網寬帶接入,而是應該是基于寬帶互聯網,提供體驗更佳的內容與服務。要在互聯網來來的巨大沖擊下贏得用戶,廣電應全面轉型為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這就需要企業有一套新的IT架構來進行支撐。作為近十年來廣電信息化建設深度參與者,杭州華三通信對廣電運營商如何更好地構建IT基礎設施,增強用戶體驗來增加競爭力,更從容面對行業變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與解決方案。
尋找轉型的“藍海市場”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傳統行業受到互聯網沖擊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常見,廣電所屬的媒體行業也不例外。可以從營收數據上來來感受這一點,有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的廣告收入約為1302億元,同比32億元,增幅僅為2.52%,比上一年度的增幅降低了近11%。這其中最大的原因,無疑來自于網絡視聽業務快速增長、新媒體廣告業務分流的影響。
許多廣電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向互聯網方向轉型,廣電從業工作者正在努力向媒體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學習。但同時,在方便性、快捷性等方面,廣電企業在面對互聯網視頻網站、IPTV運營商等競爭對手時,顯得比較被動。
因此,尋找到“藍海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廣電運營商在積極探索這個問題,一直埋頭為廣電運營商搭建網絡“管道”的杭州華三通信,在廣電行業變革來臨之時,也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思考。
在華三運營商綜合系統部部長劉志凌看來,廣電“藍海市場”的機會就在于本地視頻節目的再挖掘。劉志凌表示,2013年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電視依然是公信力最強的媒體,超過報紙、廣播,更遠勝互聯網的55%,可以充分利用好這一點,把電視上的公信力延伸到線下的實體門店。例如廣電的營業廳,除了辦理業務還可以開展二次營銷,對于本地電視臺最受歡迎的美食節目、土特產節目,這就是一個實現落地的完善的、可信的銷售渠道,甚至依托于此提供社區服務。
華三認為,廣電網絡企業的轉型,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發揮自身在直播、公信力、傳輸能力上的優勢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簡單的“上互聯網”,向寬帶接入公司轉型,更不是向互聯網公司轉型。其中廣電企業最具價值的,就是基于寬帶的豐富“內容”。
借助互聯網行業的思維
那么,廣電企業該向互聯網行業學習什么呢?互聯網的成功有四大因素:規模、免費、體驗、專注,這幾個詞對于廣電行業也同樣有借鑒意義。由于華三有著眾多服務互聯網企業的案例,因此,對于廣電行業的這一發展方向,華三充分借鑒了以往的經驗。
劉志凌指出,從規模上來看,廣電向互聯網學習是將用戶進行分類,對于收費用戶和免費用戶,給予不同的目標。對于收費用戶,要用服務來吸引客戶,提升體驗效果粘住客戶。同時,用免費擴大用戶群,用一般服務品質來拉開收費與免費之間的差距。
對用戶來說是,免費項目是吸引客戶的重要手段。所以,對收費用戶,廣電企業可以通過
用差異化的套餐來解決附加服務的免費問題。廣電的主營業務是視頻,可以在收費套餐中提供免費的寬帶、無線等服務。而對于龐大的免費用戶客戶群體,企業可以后向收費,向廣告主和上游服務商收取費用。
在用戶體驗方面,廣電企業更需要重視。企業需要向用戶提供anytime,anywhere,anyway式的服務,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的方式收看和接入到廣電的網絡中,體驗廣電提供的業務,在無縫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保障視頻觀看效果,增強用戶體驗。
相對于互聯網企業,廣電行業最大的優勢在視頻資源,特別是直播視頻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寬帶接入也應該是為視頻業務服務。同時,廣電更應該關注細分市場,做好本地視頻資源的再挖掘、深層次服務,這才是從專注中尋找優勢。
劉志凌強調,從根本上來說,“寬帶業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廣電企業全面轉型為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開展寬帶接入業務,重點在于為視頻業務做好寬帶服務的網絡支撐,做好對內容聚集的存儲,使得自己的內容更貼近用戶,讓用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例如杭州華數的“云寬帶”服務,不僅包括接入,還包括電視、電子郵箱、游戲、購物等等多種內容來吸引用戶。另一方面,增加本地化節目內容,增加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模式,吸引“長尾”客戶。
新IT架構支撐廣電發展
要想用體驗贏得用戶,對于廣電企業來說,不僅意味著業務上的轉型,也需要整個IT系統的“轉型”。要根植藍海市場,用內容產生競爭力,就意味著IT系統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廣電藍海市場的特點是規模小、數量眾多、應用更新快、無法在前期預測其受歡迎的程度等等,面對大量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應用,廣電企業的IT網絡承載能力必須能夠跟上“腳步”。
傳統的IT網絡要實現這一點,就顯得有些困難。劉志凌認為,傳統的IT架構很難做到事前就明確知道計算、網絡、存儲等IT基礎資源的需求量,而要保證足夠的系統負荷能力,就只能按照預估的最大需求來部署IT資源。這樣的結果是,平時的資源使用率很低,而真正到了關鍵時刻,反而可能出現短缺。這顯然不符合廣電業務的新需要。要搶占藍海市場,必須改變現有的IT支持架構,智能、自適應、可定義、自動化等要求是新一代IT架構的基本特色。
實現“新IT”,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是絕不可少的。例如當前大熱的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 ),其核心是通過將網絡設備控制面與數據面分離開來,從而實現網絡流量的靈活控制,讓網絡能被應用所控制,為核心網絡及應用的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現在支持SDN的具體技術有Openflow和NFV,這些新發展起來的技術要求運營商(包括廣電)的網絡需要向可編程、可自動的方向演進。
劉志凌指出,在新一代的廣電網,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是一個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的課題。現在的華三在廣電行業變革的大環境中,越來越多的開始扮演設計師的角色,不僅幫助每一個廣電運營商針對自身的業務來“量身定制”相應的網絡,并借助以往的經驗,幫助廣電運營商提升客戶體驗感。
從具體方案上來說,華三吸收了新技術對傳統IT網絡的變革,提出了虛擬融合架構VCF(Virtual Converged Framework),為廣電的新一代IT網絡的構建奠定了理論基礎。VCF架構首先對傳統的IT基本設備進行了整合,網絡、計算、存儲資源進行全方位的虛擬化,并在網絡中引入了openflow、NFV等可控制的模塊,使得上述這些資源可以按應用的需求進行自定義。在整合了IT資源后,VCF引入了控制層的概念,所有的資源都是由控制層進行管理,使得對資源的要求降低,適合于低成本、大批量地部署。由于引入了控制層,大量的APP有了自定義的網絡管理,為了更好、更快速的提供服務,在管理層引入了自動化運維模式RAM,不僅能大大方便管理人員,還能明顯提升運維效率。
廣電對新IT架構的能力需求還表現在自動化的管理和運維上,尤其針對藍海市場,業務種類多,而且還要經常推出新的服務,就必須能夠快速響應,快速部署。華三針對廣電行業提出的新IT解決方案中,通過自動化編排、可視化編排等功能,讓廣電企業的互聯網IT轉型的難度得以進一步降低。
從互聯網化的思維到互聯網化的新IT架構,廣電行業的變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三網合一的大環境下,更強大、更靈活、更具競爭力的智慧網絡,代表著廣電IT網絡的未來。
【發布時間: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