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內首款商業化工作的激光投影機誕生已經有5個年頭,激光投影顯示技術,終于在2014年迎來了大發展。
2014年是激光投影的元年,如是說的理由主要包括:第一,產品的豐富,從200流明到60000流明,從微型投影機、普通商務和教育投影機、家用視頻產品、工程投影和數字影院產品一應俱全;第二,技術路線多元化,從激光熒光色輪投影、三原色激光投影、激光LED混合光源投影產品,都已出現、并技術初步成熟;第三,支持企業增多,主流投影廠商、傳統彩電企業、新興科技產品企業大量加入;第四,產品技術指標進一步完善,如色彩效果、亮度指標、產品穩定性等。
以上這些變化,足以使我們認識到:一個激光投影顯示的時代已經開啟。但是,與分析家和廠商眼中“空前的激情”相比,市場消費者對于激光投影的認識還是一個零開始。這就使得,激光投影的未來,并沒有因為技術漸趨成熟而變得徹底明朗:好的技術還需要消費者的認可、還需要好的市場推廣、還需要時間的沉淀和證明。
光源革新:投影技術進步的命脈
投影顯示系統的組成包括什么呢:光閥這是最核心的,此外還包括光閥控制IC、信號處理IC及其軟件、光學鏡頭、光源和散熱組件等關鍵部件。其中,最能直接影響系統成像效果的自然是光閥和光源產品了——二者是優秀的成像效果的基礎。
但是,傳統投影光源產品,無論是汞燈、鹵素燈都有著固有的缺陷:如壽命短、光效率低、發熱高、穩定性低等。采用包括LED和激光在內的高效、高穩定性固態冷光源,是現代數字投影機誕生以來就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某種意義上,激光與投影的結合,是和數字投影機的誕生同步開始的。
全球市場第一款達到量產技術門檻的激光投影產品是05年德州儀器展示的背投影激光平板電視產品。在當時,該產品實現了背投技術的超薄化和光源技術的長壽命高穩定性,代表了DLP投影產品發展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液晶等平板顯示產品的大規模普及,該產品并沒有真正進入消費市場,而成了技術儲備。
2008年,中視中科推出的一款激光正投影產品,在奧運會新聞工作中,經歷了長時間、連續開機、全天候工作的考驗。系統性能穩定,產品運行可靠。這使得正投影激光產品,在國內首次成為“可商業化制備”的市場產品。
此后,一直專注于投影光學和光源系統的光峰科技的激光熒光技術,進入可用期:由于這種技術采用了激光光源和熒光色輪聯合工作的技術,所以在實現難度、成本控制上更具有優勢。該技術已經成為激光顯示產業界最常見的一種中低亮度產品低成本制備標準。目前,以激光電視名義出現的各類產品多數采用這一技術方案。
但是,任何激光投影技術發展的前提,都離不開激光器這個核心:包括紅綠藍三色激光器產品的亮度、壽命、體積、效率和成本五大因素在內的“激光行業技術水平”,是實際制約激光顯示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好消息是,高效集約的激光器產品,不僅應用于投影,還可以應用于普通照明、汽車大燈、醫學、金屬工藝等諸多領域。在亮度的提升上,激光產品也可以采用多激光器光纖耦合的方式加以實現——在這點上,激光產品就如同LED光源產品一樣,得到了更廣闊的、遠超過投影范疇的市場空間,以及更多應用領域所帶來的巨大產業鏈的支撐,并不斷獲得技術上的進步。
激光光源如果能夠普及,其帶來的市場價值可能會超過LED光源產品。因為LED光源產品只適用于中低亮度領域,而激光則可以適用于所有亮度的需求。這是LED和激光兩種冷光源在投影產品上最主要的應用差異。這也是,為何在近年來LED光源已經實現不錯的發展成績,甚至在背投拼接墻領域,已經實現快速普及的背景下,激光產品依然被高度重視的原因。
總體上,激光與投影的邂逅歷史是漫長的,激光顯示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很多年的困難期,同時,即便是在擁有了LED光源之后,激光產品的發展依然有著必要性。某種意義上,投影產業認為,激光甚至可能是投影機產業未來能夠走多遠的關鍵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