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屬于家電行業,雖然其具有很多IT和互聯網屬性,但是TV產品線屬于家電行業的本質短期內難以蛻變。
這就決定了小米TV的成功必須建立在:適應或者突破傳統家電產業的渠道束縛;適應或者突出家電產品消費觀束縛;適應或者突破傳統家電產業“服務”本質的束縛之上。
對于突破傳統渠道,小米有自己的經驗。小米手機剛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最大的擔心也來自于渠道。但是,事實證明電商和網絡購物通路完全能夠給予一個新品牌初創所需要的那“二三十萬”的銷售量支撐。現在,TV等大家電產品網購的風氣也在形成。小米也有很強的電商渠道基因,二者結合,在渠道難關上,小米應具有一定的信心。
在家電類產品的消費觀念上,手機和TV最大的區別在于:手機是個人說了算的時尚產品;TV則是家庭共享、家長說了算的傳統大件。不過,小米手機的“米粉們”,很多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家長”。僅僅依靠一二線城市,小米超過千萬的米粉軍團,小米TV也可以在上市初期斬獲十萬以上的訂單。對于消費習慣,或者征服消費者這個命題,小米只需要首先解決“小米口碑”,在手機到TV的改變過程中的傳遞問題即可。
但是,對于傳統家電行業的“服務”本質的理解,小米一定會欠缺很多。家電產業回歸服務,這是國內最大的家電企業海爾提出的理念,也代表了以白電、小家電為主導的家電產品“核心技術高度穩定”狀態下行業競爭的根本規律。不過,在家電圈子里,TV的地位比較特殊。雖然彩電業同樣強調服務,但是彩電產品的技術進步速度之快,卻讓其也具有時尚和科技產品的基因。如果小米能夠把握住后兩者,而不是拘泥于彩電產業的服務特質,小米揚長避短,也能在彩電細分市場分得一杯羹。
新手做電視,哪怕是小米這樣的出色企業,也總會遇到難題。但是,很多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多難,尤其是在這些新手能夠找準自己定位的前提下。
讓小米電視一開始就進入家電連鎖賣場和專賣店渠道,大批量向普通消費者鋪貨:不僅是小米,恐怕聯想或者蘋果這樣的巨頭也沒有三成以上的成功把握。
問題在于,小米并不需要這樣大的動作。
在小米手機上,小米的營銷思路是:以雷軍在圈子內的個人聲望為核心,實現產品信息的傳播;借助雷軍的聲望、并以其人格魅力來擔保產品品質和售后服務品質;不遺余力的、以空前的投入,不計產出的在第一批產品上構架“高粘度用戶口碑”……此后在讓這種品牌口碑不斷“滾雪球”。
所以,小米TV要思考的首要問題就是“第一批用戶如何得到”。如果這一批用戶建立在“米粉”、一線城市市場和時尚消費人群這樣的細分概念之上,小米成功的概率就會很高。對比內容出身的樂視和用戶粘性文化在品牌屬性中分量一般的聯想,可以看到小米“更適合做電視”,更有實力走好這第一步。
雖然小米TV的最大障礙在于征服大部分彩電用戶: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小米電視完全是另類,甚至是雜牌——但是小米不需要著急解決這個問題。在初期市場上,小米電視根本不用征服大多數消費者,他只需要在少數消費者中,在米粉中先成功,然后滾雪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筆者雖然不看好樂視電視,對聯想電視持中立態度,但是卻支持小米電視:因為小米有米粉,小米有和蘋果一樣充分的企業領袖文化和品牌粘性文化。這兩個將幫助小米解決任何新產品線的“臨門一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