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京東方的虧損、投資,以及未來發展。筆者認為,已經不屬于簡單的企業經營范圍,而是產業經營問題。
這不僅是因為,京東方每一個項目背后都有一個強勢的地方政府的參與;整個京東方液晶事業背后還有一個國家顯示產業戰略型轉型和發展的問題;更是由于液晶面板產業自身的特點決定:投資巨大、產能規模巨大,形成規模效益的投資則更為巨大(用業界大佬們的還說,就是沒有千八百億玩不出名堂),同時全球范圍內的從業企業數量不會很多,競爭者集中在5到8家。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一個液晶面板企業不僅是一個企業,更是一個產業。例如全球面板第一大國韓國,面板產業的主體就只是三星和LG而已。這樣的局面也存在于日本和臺灣。
而即便是在投資相對更小,市場范圍更廣、技術門檻更低的5代線一下的小尺寸面板市場,面板企業的產業化也是一個真實的話題。例如,2012年三星對旗下從事小尺寸面板、大尺寸電視面板和OLED面板的項目組和公司的整合;以及新成立的日本顯示對于索尼、東芝等等傳統顯示企業小尺寸業務的整合,都已經說明液晶面板市場的競爭不僅是企業之間的較量,更是國家產業之間的較量。
事實上,對于一個謀求全面的工業門類的大國,面板就像是半導體芯片、石化或者鋼鐵產業一樣必須被當做國家戰略重視的產業。尤其是作為中國這樣一個電子大國、彩電大國、3C產品大國,擁有與其相當的面板產業不僅關系到經濟利益收益問題,甚至關系到整個電子產業的安全問題。
面板產業的如此特點使得,政策上必須將面板產業的戰略意義明確,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韓國政府就曾表示未來數年將再投入180多億美元投資OLED和液晶面板產業。另一方面,也需要面板業的從業企業具有“產業經營”思維,例如日本顯示的成立結束了日本中小尺寸面板業者的無序競爭,創造了新的市場競爭力。
思考這樣的問題,則可以發現,京東方的全國布點不僅與其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融資體質有關系,更與面板產業服務于眾多電子終端產業的產業規律有關系,同時還與其競爭對手的布局有關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京東方項目的支持,也不是單單看到巨額投資的GDP效益,更是看到面板在電子信息產品的產業鏈整合中的意義。事實上,不僅是京東方的項目,華星光電、龍騰光電、中電熊貓的項目背后都有著類似的地方政府的影子:甚至可以說,地方政府的力量是這些項目成型的最關鍵力量。
從這些角度講,現在國內面板產業京東方產能最大、布局最廣,同時在上游產品上的專注性最強,這些都有利于其未來的進一步成長和業績表現。“國家和地方政府會認真經營面板產業,自然也就會直接的認真經營京東方這個公司”——這是行業內的基本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