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雖然智能電視依然擺脫不了傳統電視機的各種“核心技術”(信號、顯示和聲音),但是隨著“智能”的加入,各種IT科技卻成了智能電視最主要的技術組成部分,也成了企業(yè)推廣智能電視、消費者選購智能電視必須關注的“關鍵點”。
對于IT科技產品的屬性,智能電視無法回避。這也就導致了智能電視必須面對IT產業(yè)的基本技術規(guī)律“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chuàng)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被認為是半導體產業(yè),也是計算機產業(yè)、智能產業(yè)的技術進步速度最“經典”的描述。作為IT產品的“智能電視”電視機自然也必須遵從這一規(guī)律:例如2011年智能電視機的CPU以單核心為主,而2012年春季各廠商新品已經全部升級成了雙核心產品。
不過,摩爾定律在電視產業(yè)的出現卻并沒有受到“所有”彩電企業(yè)的歡迎——被稱為“技術的擠牙膏者”還大有人在!
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款手機產品iphone——這家典型的IT企業(yè)、電腦公司,搖身一變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企業(yè)之一。正是在蘋果發(fā)布iphone的同時,誕生了“技術的擠牙膏者”這個“說法”(當然,對于蘋果手機而言,技術的擠牙膏者自然是指當時最大手機企業(yè)諾基亞了)。
“技術的擠牙膏者”,是指那些不是一次性將最好的成熟技術應用于一款產品之上,而是分多次應用、并應用在多款產品之上——這些產品看似都有技術進步、而且各有不同——通過這種方式顯著的拉長一系列技術在產品應用中的“生命周期”,并“榨干”每個技術進步的微小環(huán)節(jié)所能帶來的所有“市場利潤”。
這種做法是蘋果所不齒的:蘋果iphone手機強調將當時所有可應用的先進技術集于一身,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盡可能“完美的產品”(即便有所瑕疵,也必然是技術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屬于“上帝咬了一口”的那個部位)。
“技術的擠牙膏者”充分體現了在非IT產業(yè),技術進步的演進過程——不是向“摩爾定律”那樣的革命和更新換代,而是采用“擠牙膏”的方式,榨干每一滴利潤。蘋果iphone是手機市場通訊產業(yè),擠牙膏思維的終結者——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只屬于IT精神的完全不同的智能手機時代。
業(yè)內專家預言,在智能電視市場上同樣會經歷一次這樣的革命。例如,最早的平板電視,2004年的時候,能夠通過USB接口播放MP3音樂,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系列的產品,開發(fā)商賺上好幾年的“額外利潤”。而現在的智能電視時代,語音功能、手勢功能、聊QQ的功能……哪一個都比播放MP3要復雜,要技術含量高很多,但是卻沒有哪一個功能能夠對單獨為彩電企業(yè)帶來“利潤”——他們只不過是智能電視眾多可以想象,或者無法設想的海量應用中的一個:滄海一粟、九牛一毛!
這種變化意味著彩電企業(yè)再也不能在技術上“擠牙膏”式的“糊弄”消費者,而必須以革命性的精神向消費者推出最好的平臺產品:這個平臺產品是否優(yōu)秀的顯著特征只是在于智能電視的那些IT屬性——CPU、內存、OS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