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風靡在全球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不僅三星、富士康、東芝、廣達等諸多知名企業為其服務,許多蘋果產品的配套生產廠商也依其生存發展。
啃蘋果后想上市
“我們公司從2008年底開始為蘋果生產配套產品,當時在國內還是第一家,也是蘋果授權的第一家中國制造商,在此之前,蘋果是不對中國的制造商進行授權的。”3月14日,蘋果授權的中國大陸第一家配套產品制造商深圳市哈里通實業有限公司副總裁鄭良霄表示。
哈里通網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1984年,擁有二十多年的數碼相機電池、手機電池、外掛電池及充電器的生產經驗,同時哈里通是蘋果授權的制造商。
“最開始是針對蘋果產品的移動電源,后來因為智能手機的爆發性增長,我們公司更對其他智能手機開發了一系列的移動電源。”鄭良霄介紹,哈里通目前量產近30款產品。
“占有國內90%以上的蘋果授權店及KA渠道(即KeyAccount,通常指大型賣場,是這個細分領域的第一品牌。”另有該公司相關人員對本報記者透露。
“與蘋果合作國內業務與海外業務都得到了提升,而且國內業務提升幅度大過公司海外業務,整體幅度在50%以上。”哈里通公司品牌總監肖定邦3月22日透露稱。但對于利潤提升他稱不方便介紹。
有業內人士透露,該公司目前已經有了IPO的計劃,但具體上市地點并未透露。
寄生蘋果產業鏈
事實上受益蘋果公司的不僅是哈里通公司。
在全球市場,蘋果旗下的諸多產品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涉及美國、韓國、日本、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等諸多國家和地區,三星、富士康、東芝、廣達等諸多知名企業也為其服務。
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的半導體分析師Min-Sun Moon就曾對外稱,隨著iPad大獲成功,再加上iPhone的影響,將使蘋果在2011年成為全球第二大OEM半導體買家,并可能使蘋果在2012年躍居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買家。
一份《抓住蘋果全球網絡中的價值》的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臺iPhone,就能拿走利潤的58.5%,原材料供應商能拿到21.9%,韓國由于LG和三星為蘋果提供技術含量較高的顯示器和內存芯片,能拿到利潤的4.7%,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分別只能拿到1.1%、0.5%和0.5%。
雖然其他國家的廠商相比蘋果取得的利潤并不多,但是即便如此,眾多廠商還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乃至發展動力。
據一則來自《深圳特區報》的消息稱,目前深圳圍繞蘋果產品周邊配件生產的廠商不下1500家,產值至少有上千億元。這些廠商不僅給ODM(原始設計制造商)代工,還利用已獲得的授權以及由ODM帶入的設計與管理模式,在蘋果周邊配件領域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鄭良霄認為,蘋果公司最值得敬仰的就是對產品的執著,每年推出2-3款產品,一款iPhone,一款iPad和其他的iPod產品。其實這個風險很大,如果其中一款產品出現致命問題,試想一下,銷售額就少了三分之一。
無論怎么樣,對于蘋果產品配套廠商來說,如何在蘋果產業鏈中分得一杯羹,可能是需要長時間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