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可能將自主品牌彩電產品的代工比例由目前的一半提升到75%以上——這是2011年在日系彩電全軍團大虧損局面下,昔日全球彩電第一品牌的戰略選擇。對于索尼的這種轉折,是一種必然還是一種僅僅是“虧損危機”時代的應急之策呢?
2006年以來,快速成熟的平板彩電市場正在給整個彩電產業帶來一場特殊的革命:標準化革命。
在液晶電視市場早期,夏普屏、三星七代屏等零部件產品之所以能成為彩電產品的宣傳賣點之一,就在于,傳統彩電產品在屏幕之外已經“所剩無幾”。即便是現在新興的智能彩電,CPU為代表的芯片、OS系統軟件,以及屏幕也占據了幾乎九成的核心技術。其中芯片產品多數采用ARM架構,被少數幾個廠商壟斷,OS僅有安卓、IOS、windows三個平臺可以選擇,屏幕上完成后段模組的液晶、或者是等離子、OLED屏幕本身已經具備接入DIV信號顯示畫面的功能。在這些“零組件”基礎上組合而成的彩電,特別是不追求高端性能和功能表現的廉價產品,任何企業都已經很難設計出“差異化”的產品。
智能彩電產品的這種標準化趨勢,就如同PC產品普及時的標準化一致:液晶顯示屏、inter或者AMD的cpu、英偉達或者AMD的顯卡GPU、西數或者希捷的硬盤……這些標準化的組件,構成了一臺臺差異主要在性能參數的的PC電腦。
這種核心技術在少數產品上濃縮、主要成本在少數零部件上集中,關鍵零部件性能差異標準化的趨勢,是日本彩電企業真正的敵人。
對于傳統的日系彩電企業,品質和技術是其產品的最佳代名詞。但是面對標準化的智能彩電,傳統的品質和技術差異已經難以實現。有遭逢日元升值和日本國內居高不下的勞動力成本,對于很難實現全面機器化自動化的彩電整機制造環節,日本企業只能選擇“去制造化”。因此,演變出了索尼節節攀升的產品代工率。
整機固然是一個需要努力控制成本的“制造環節”,芯片、屏幕和OS也不例外。
一屏幕為例,一條新的8.5代OLED面板線的投資至少在300億人民幣以上,每年能生產1500萬臺電視機需要的屏幕。而如果要實現產業規模集群效應、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吸引大宗原材料企業本地配套,至少需要建設3條這樣的生產線。——這就是占據一臺OLED電視超過7成成本的面板制造業的基本規律:不管有沒有技術實力,沒錢是玩不起這個行業的。
而對于OS這種大規模系統軟件的開發和芯片這種核心半導體器材的研發制造,也有著與面板業異曲同工之妙。因此,OS的市場壟斷、芯片核心方案的市場壟斷不僅是競爭的結果,也更是技術和資金鏈不斷積累的結果。是這些產業資金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特征的必然結果。
上游制造必須要千億級別的配套產業園,下游制造差異化難覓、規模成“薄利多銷”的生存準則。在這種特征之下,智能彩電時代必然優先屬于“制造”優勢的企業,而不是“技術”優勢的企業:韓國三星在面板業上的成功,日系彩電企業的虧損泥潭,臺灣彩電代工的興起,都源于這一規律的作用。
因此,在智能時代與其大談彩電技術的發展,不如按下心來做大做強自己品牌“制造鏈”上的優勢:尤其是屏幕、整機兩大環節,已經是只有大規模者才能勝出的產業格局。研究數據表明,500萬臺的年銷售量,已經成為眾多彩電終端企業能夠在品牌市場打拼的門檻,老牌彩電企業都已經奔向全球1000萬-5000萬臺的銷售量。
總結:
在智能彩電時代,已經討論了過多的內容增值服務市場的商業模式——這個領域無論擁有多少“金礦”可挖,本質上還是屬于“內容”企業的市場:彩電業的希望在于通過終端產品的占有率,分上一杯“分成”的羹。對于手機、PAD、PC的跨屏幕融合,還沒有在眾多產品線樹立起成績的彩電企業也不需要恐慌,因為智能平臺的開放性帶來的市場機遇是平等的,只要能夠在核心彩電產品的銷量和市場占有率上一直保持領先,應用的融合并不一定就會帶來產品和品牌的融合。更為重要的關鍵點是,彩電制造企業必須擁有一個規模的制造能力和銷售能力,這不僅僅是由于產品日趨利潤微薄的要求,更是智能彩電產品在核心部件標準化、終端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不可逆選擇。
橫向融合產品的擴展;縱向軟件、內容和服務業的擴張;市場份額、銷量和制造規模的競爭,這就是智能彩電時代,彩電產業的新“三維”。而且這個新“三維”之美,都不是趙飛燕那種苗條的玲瓏曲線之美,而會是盛世大唐帝國追尋的楊貴妃“豐腴”體態的美,都是數量和規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