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平臺級統治地位的時刻已經來臨,IBM、微軟以及Oracle等主要IT廠商正在遭受來自亞馬遜、谷歌、VMware及Salesforce.com等新興企業的嚴峻挑戰,傳統IT廠商很可能在尋求競爭優勢的同時引發新一輪的并購熱潮。”IDC長期跟蹤云計算市場的海外分析師告訴記者。這種預測并不為過,有數據顯示,在2012年,亞馬遜的Web服務收入將超過10億美元,而谷歌針對企業提供的云服務業務也將在未來18個月內突破10億美元。現實情況是,企業和個人用戶對云服務的接受程度正在迅速提升,而及早轉身云服務的互聯網廠商們已經搶到先機,賺取了云服務市場的“第一桶金”。
正是看到了一些互聯網廠商的成功轉型,那些原本安守于管道角色的電信運營商也從中受到了啟發。在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高喊IDC云轉型的呼聲變得異常統一。
電信云主機、云存儲正式運營
就在近日,一則關于華為中標中國電信集團云存儲項目的消息再度刷新了運營商推廣云服務的記錄。華為繼2009年協助中國電信進行云存儲技術研究、規范制定,2011年與上海電信合作E云存儲項目試點之后,將于2012年配合中國電信在廣東建設覆蓋華南各省的云存儲節點,承建廣東云存儲資源池項目。而這一項目也預示著中國電信的天翼云計算戰略正式推開了面向全國市場的大門。
根據中國電信天翼云戰略的總體規劃,2012年,中國電信的云主機和云存儲這兩項主打業務將正式運營,一方面提供數萬臺的高性能虛擬主機和適用于不同格式的海量存儲空間,另一方面其建設的云平臺也將為眾多合作伙伴逐漸開放類似統一通信、定位、視頻通信、M2M等網絡通信及應用能力。
市場競爭廠商各具優勢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莊一嶸告訴記者:“電信運營商在開拓云存儲等市場時,應該基于高速網絡構建云存儲平臺,提供集海量空間、安全保密、融合應用為一體的云產品。”事實上,云的這種IT資源的重新分配方式徹底幫助運營商擺脫了過去傳統IDC“高成本、低盈利”的粗獷式運營模式——從簡單的設備租賃和寬帶出租轉為計算、存儲資源精細化租賃以及相關安全、增值業務的出售。
不過,主機、存儲這些面向應用的云服務并不是電信運營商的專利,包括亞馬遜、谷歌、新浪、搜狐、騰訊等國內外互聯網廠商早已在此領域有所布局,相當一部分十分類似的云業務正在基于各家優勢推廣開來。
“差異化是運營商殺入云存儲市場的關鍵,各家推出的業務大同小異,而運營商的差異化優勢在于高速寬帶。”莊一嶸表示。
的確,大部分互聯網廠商所推出的網盤產品有些基于自身獨有內容資源,有些借勢自身龐大的社交群體,有些押寶在獨特的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與這些專心于IT技術的互聯網廠商相比,電信運營商在核心技術方面自然不具優勢。但是,寬帶資源也為運營商爭奪云存儲市場贏得機會。在云存儲使用中,大部分用戶對于數據在網盤上的上傳和下載速度非常關心,這也是留住用戶、增強體驗的重要砝碼。而運營商得天獨厚的寬帶資源正好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評論:場地和平臺是運營商云服務的核心能力
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看,提供云應用服務有2個必需的先決條件,首先是場地,如果重新建設的話,從時間到成本都不可實現。而中國電信的數據中心機房在國內五星級規格的有13個,四星級的有61個;國際上,其數據中心在亞太地區有3個,美國2個、歐洲地區3個且中東地區也有建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布局。
其次,開放的平臺,比如中國電信已經將短信能力、定位能力、視頻能力、安全管道能力等全部開放出來,應用開發商在此基礎上開發時,只需關注客戶的業務邏輯,軟件實現能力等,后臺的支持環境、測試環境等都由中國電信提供,大大簡化了測試上線的時間,也間接地為最終用戶提供了便利服務。
以中國電信為例,可以分為資源云、能力云和應用云三個層面。
資源云與原來最大的不同在于,之前只是提供場地,客戶帶著服務器、存儲設備來租用中國電信的場地和網絡,而現在資源云提供了更大規模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即公有云服務。運營商提供的是存儲能力的出租,智能的網絡以及部署,這就是資源云與原來最大的不同。
能力云歸屬于PaaS(平臺即服務)層,運營商在這方面具備較成熟的通信能力。比如個人客戶使用的車載應用,公交公司使用的車輛運營管理應用等,這些服務的提供并不能僅靠一個軟件來實現,公交公司還要隨時掌控車輛的位置、監控車里的情況等,如果將系統構建在運營商的能力云平臺上,憑借運營商開放出來的定位、監控能力等,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應用云的推出不是要讓運營商大量提供服務,而是以運營為主,運營商需要廣泛聯系合作伙伴,特別是應用開發的合作伙伴,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中國電信在這方面,不僅為合作伙伴提供了基于云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應用開發完成后可以實時上線,而且還提供了通信能力,以便合作伙伴調用、體驗。待應用上線后,整個系統將由中國電信在統一平臺中管理,并提供客戶宣傳、代理收費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