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市場”永遠是最可靠的盈利方式,雖然這種方式不被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認可,也不是光彩的方式,但是卻是能屢次發揮奇效的方式。
在平板彩電的早起市場,銷售品牌數量遠遠多于現在。但是,包括雅佳、山水、奧利維亞、HPC、廈華、夏新、三洋、飛利浦等一大批企業已經從市場銷聲匿跡,或者只是隱藏在個別的角落。這些企業的頹廢,除了與其自身經營緊密關聯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銷售規模不足,第二是不具有上游產業鏈環節。
例如廈華和夏新,作為國內老牌的彩電企業,也是CRT向平板技術轉型的急先鋒。他們最早在國內提出建設百萬臺平板生產線的規劃。但是,正因為其早起市場過度依賴平板,失去了CRT的份額支持和利潤支持,激進的平板策略使其過多的在激烈的平板市場競爭中“失血”,并最終由于失血過多,休克或者死亡。
再例如飛利浦,其早期市場過度定位高端。尤其是在06年之前,飛利浦的逐點晶晰技術幾乎是市面上最好的畫質優化技術,誕生了一批經典的產品。但是這樣的策略,加上外資品牌過度依賴家電連鎖賣場,渠道在三四級市場布局不足的影響,產品市場份額一直不大,現在基本已經退出彩電領域。
彩電企業的渠道建設需要成本、宣傳工作需要成本、上游采購也會因為采購量的大小不同而產生成本差異。如果一家彩電企業銷售規模不大,當彩電市場波動,出現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時候,這樣的企業就很難支撐下去。實際上,只有規模更大的企業才能承受更低的利潤率。努力提升每則廣告的銷量貢獻;努力提升單個渠道、渠道單位投入和單個銷售人員的銷量水平是攤薄“成本”的關鍵。
對2011年國內彩電市場的研究表明,在家電連鎖賣場的銷售渠道中,如果一個品牌的銷量低于100萬臺,那么這個品牌就很難支持其在家電賣場中的各種營銷費用。這種狀況持續三年,那么這個品牌就會被擠出市場。而對于在低端產品、低價格產品上占優勢的品牌,這個生存警戒線甚至高達300萬臺。
“用規模攤低成本”,這是彩電市場實現大魚吃小魚、實現市場“控制權爭奪”,甚至是保障平板彩電上游面板系統產能和經營穩定的關鍵方式。而這個規模為王的方式,實際上就決定了銷售數量在彩電企業生死存亡問題上的關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