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削砍成本裁員減虧,不如制造出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正經歷業績寒冬的索尼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對連續虧損的電視業務,他們采取的策略是:將更多的投資放在對顯示技術的革新上。
索尼前CEO斯金格曾經在公司削減成本上花費了不少功夫,推進生產基地的出售和整合,減少電視機工廠,仿效歐美企業逐漸擺脫簡單的家電裝配加工制造業,但始終沒能將索尼電視機業務拉出虧損的泥潭。
今年4月1日,新上任的索尼CEO平井一夫開始了一系列的重組計劃,不僅把中小型液晶顯示部門剝離給日本顯示公司,并將轉向更大尺寸的電視機生產。在他看來,索尼電視業務應重點轉向畫質更好、能耗更低的OLED和4K電視(分辨率是全高清的4倍、高清的8倍),可以維護索尼的高端形象,遠離價格競爭的泥塘,獲得更高的利潤。
平井一夫同時對索尼的組織架構包括管理等部門在內的整個集團進行了調整,由此提高運轉效率。索尼電視業務家庭娛樂及音響事業部的本部長今村昌志在談到這一變化時感同身受:“以前每個事業部不同的產品類別都有自己的生產產品企劃,現在各個事業部的產品企劃整合在一起后。從公司整體層面來考慮產品的規劃如何開發,以及發展路線,給產品創新帶來了更大的空間。”
為了讓電視機產品獲得最完美的體驗,索尼將原有的音頻部門與電視機部門整合在一起。“音頻和視頻的技術相結合,真正讓用戶實現臨場感的體驗。”索尼推出的4K電視開始恢復用戶對索尼的信心。
而與索尼一樣,開始受到蘋果、Google TV威脅的傳統電視機企業,逐漸意識到真正能夠與之抗衡的是其多年積累的硬件技術。隨著電視機趨向更大屏幕,索尼、松下、夏普、東芝以及LG、三星等電視機企業開始角逐4K電視,試圖讓用戶對電視機產生濃厚的興趣,重拾其在電視機上的話語權。
從CRT到LCD、藍光、3D再到4K,索尼一直試圖通過自有的技術,讓自身成為高端顯像技術的領導品牌。
在CRT電視時代,索尼憑借特麗瓏顯像管技術響應全球,并一度成為市場上的霸主。2002年進入平板電視后,CRT成為了索尼的包袱,當三星、LG以及國內品牌開始選擇等離子和LCD(液晶電視)技術時,索尼最終確定發展液晶電視并用“BRAVIA”作為品牌推廣時是在2005年,在這3年間,其電視市場地位迅速被韓系三星、LG電視所取代。
盡管如此,索尼一直深入研究電視圖像質量,4年前,藍光和HDDVD兩大高清爭奪話語權時,索尼憑借自身的技術以及內容上的優勢,最終勝出。在LED向OLED延生時,索尼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第一臺11英寸的OLED電視,是國內最早推出OLED的企業,但受制于昂貴的價格,索尼2010年停產了消費級的OLED而轉向B2B市場。雖然索尼仍掌握獨特的OLED技術,但如今的三星、夏普也開始與其平分秋色。
面對韓國和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索尼并不具備價格優勢。自2001年蘋果推出iPod后,索尼推出的3D頭箍式影院、3D照相機等讓業界眼前一亮。但用單個產品的價值來重獲電子技術的霸主地位的希望變得渺小。
索尼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并尋找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附加值的產品。在3D時代,索尼開始提倡 “從鏡頭到客廳”的3D業務發展理念,其產品和服務已經覆蓋包含拍攝、編輯、播放和顯示的整體解決方案。
平井一夫則十分重視將娛樂內容與一系列硬件產品平臺相結合,如游戲控制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他認為,建立一個龐大的娛樂網絡,并設法將其所有產品與此相連,使設備和內容均得到更大的推廣。
在電視機下一個顯示技術4K上,索尼開始在產品整體鏈條上開始布局。目前,索尼的4K產品已涵蓋4K攝錄機(專業及家用)、4K制播設備、4K播放機(影院用及家用)、4K解碼電視芯片、4K電影(制作中)和4K電視機。索尼期望他們能發揮聚合作用,來以此挽回9年間帶給索尼超過120億美元損失的電視機市場。
誰是潛在的競爭者?
連續虧損的業績,使得原本獲得全球家電霸主地位的日系家電巨頭轉瞬間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是誰在進一步蠶食傳統電視機市場的份額?
一個現象是,隨著PC、互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產品蠶食,電視機不再作為用戶播放視頻的唯一工具時,電視機的產業地位已經開始下滑。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絡視頻用戶數量增至3.25億,在網絡上看電視劇、看綜藝節目的觀眾越來越多,觀眾的收視習慣也在慢慢改變。而NPD DisplaySearch在針對全球電視消費者換機調查報告顯示,使用平板電腦收看電視及視頻節目的消費者人數已增加一倍之多。超過70%的消費者使用諸如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話、MP3播放器和臺式電腦觀看電視及視頻節目。
另外,蘋果和Google對客廳的侵入,給一些傳統的電視機生產商帶來威脅。從1999年微軟的維納斯計劃開始到蘋果和Google TV,一些科技大佬試圖將各種設備相連,改變電視機被動觀看的方式,讓用戶在蘋果和GoogleTV上得到極具樂趣的體驗。
谷歌Nexus Q與Apple TV早已跨出這一步,通過利用WiFi來獲取在云端的音樂、電影和應用,將用戶的平板電腦、手機相連,讓內容直接傳輸到電視機上。
更有那些對電視機產生濃厚興趣的新進入者,如視頻廠商樂視,以及手機企業小米,他們開始覬覦這一還未真正互聯網化的電視機產品,并展開了新一輪的攻城略地。
傳統電視廠商的救贖之路
作為傳統的電視機廠商,為了捍衛客廳的統治地位,三星、LG以及國內的TCL、創維、海信等都紛紛推出了智能電視,通過操作系統將電視機變得更智能。
“只是一味地把它加入一些智能的功能,忽視了電視機所具備的大畫面、高清晰圖像等這些基礎,這樣的產品不是電視。”索尼電視業務家庭娛樂及音響事業部的本部長今村昌志認為。
創新工廠李開復公開表示,目前市場上的智能電視不夠智能,使用率只有10%,用戶渴望的是:互聯網海量內容+傳統電視的易用和高清;實現蘋果Iphone的軟硬服務整合體驗+用戶選擇+海量應用商店。
但缺乏軟件研發經驗的傳統電視機廠商,難以在短期內突破,電視機上的互聯網內容和應用無疑是那些IT、互聯網企業的擅長。反之,傳統電視廠商在硬件上的優勢和積累,難以讓新進入者的IT互聯網企業超越。
“花更多精力去制造消費者喜愛的產品”,這也恰恰是索尼、夏普和松下這些企業競爭對手三星和蘋果正在做的事情。
什么樣的電視才能獲得用戶的歡心?是電視機上附加一些電腦的功能嗎?用戶用這樣一個龐大的物體去做一些聊天、發郵件的私密事情,顯然他并不愿意公開,PC和手機可以更方便地去實現。是在電視機上加載更多的游戲應用嗎?用戶會更習慣在專屬的機器上去享受。
“電視機必定是為客廳文化所衍生的產品。”歌華有線副總經理羅小布認為,電視機相比PC、電腦的私人空間,它更多是一個家庭的平臺。
從電視機的發展軌跡LCD、LED、OLED到3D,用戶對電視機圖像、畫質和音質的依賴足以解釋電視機的核心。而一些傳統的電視巨頭也已經開始意識到這點,通過顯示技術來鞏固在電視機領域的優勢地位。
隨著電視機畫面越來越大,2K所呈現的畫質已經滿足不了更大尺寸電視機的需求,一種物理分辨率達到了高清電視的4倍的4K電視機正在被全球電視機巨頭所追捧,索尼、LG、東芝先后推出了84英寸的4K電視后,隨即三星開始加入陣營,計劃在2013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期間,發布85英寸4K電視。
無論是拍攝影片的專業設備,還是到用戶手中的各種終端,如手機、攝像機,4K技術正滲透到整個產業鏈。
據悉,索尼已經開始生產從用于攝影機的圖像傳感器到4G投影機等各種產品,前者可以捕捉超高分辨率的視頻,后者則可以顯示這些圖像。全球第一臺能拍攝4K視頻的商用攝影機索尼F65正用于《重返地球》(After Earth)的拍攝,這是一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由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而電影行業早已擁抱了4K技術,好萊塢版《龍紋身的女孩》、《點球成金》、《洛杉磯之戰》等從拍攝、后期制作、發行直至放映,4K滲透到了每個環節。
內容的瓶頸仍是阻礙4K電視能快速普及的最大因素,但將電視機圖像畫質做到極致,是日系企業希望由此來振興電視機市場的救贖之路,索尼集團首席執行官總裁平井一夫表示,推出“通過五感,體驗心靈震撼的電視機。”來獲得電視機用戶的青睞。與三星、LG企業一樣,這些傳統的電視機廠商希望牢牢把控硬件技術來與蘋果、Google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