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商報》一篇家電以舊換新的報道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關注。這篇報道稱,來自商務部的消息,截至今年3月28日,全國家電以舊換新銷售額達1611.2億元。而就在今年3月3日,家電以舊換新剛剛突破1500億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銷售額就突破了100億元。
事實表明,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有效拉動了家電銷售。相關數據表明,去年全年家電以舊換新共帶動消費1211.1億元,今年到目前為止已銷售了400億元。北京市商務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市家電以舊換新共銷售新家電176.1萬臺,銷售金額69.6億元,平均每天銷售4825臺。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以舊換新帶動銷售火爆,可能與新政規定2011年底到期導致的集中放量有關。于是,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到期后是否應該繼續下去,甚至形成常態化就成為近期公眾關注的焦點。
支持常態化的人士指出,大環境方面,擴大內需是我國十二五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事實表明,以舊換新政策的確形成了帶動國內市場家電消費的熱潮,有效拉動家電消費領域的內需,盤活了家電消費產業鏈從業企業的一盤棋。從消費者角度講,由政府給予補貼,又使得普通老百姓真真正正獲得了實惠。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應當得到延續。
來自反方的觀點則認為,現行的以舊換新政策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其常態化推廣。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為偏補行為。據媒體報道,在一些購物網站竟有以舊換新憑證出售,部門家電賣場銷售人員違規提供憑證,甚至爆出某地家電銷售企業集體偏補的違規行為。
以舊換新流程存在漏洞造成憑證管理不嚴,騙補行為發生是反方人士最為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市商務委相關人士表示,今年本市將積極落實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監管防止騙補等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加大監控力度,防止各種違規行為的發生,讓消費者真正得到實惠。
此外,市場監管不嚴也是以舊換新需要面臨的問題之一。近期不少媒體報道,自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經營廢舊家電回收及出售的二手市場隨之火爆起來。其中最大的隱患是,一些不法商家或消費者采用買舊換新的手段騙取補貼。部分不法商販甚至為消費者提供憑證代辦業務,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并干擾了政策的實施。
而來自部分家電賣場的反饋則表示,由于消費者的以舊換新過于集中,造成部分家電賣場舊家電“消化不良”。每天千余臺回收舊家電的存放是個問題,拆解企業對庫存的消化能力欠缺。二來由于補貼領取需要一定周期,導致部分家電賣場事實上是在不斷墊付補貼款,對企業造成負擔。
另外,居民家中舊家電的拆卸、運輸等費用該由誰來負擔,居民為換取補貼將家電當做廢舊處理造成浪費,回收舊家電是否會被不法商販翻新上市,以及舊家電是否會成為新生的“電子垃圾”隱患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廣和實施。
對于廢舊家電的定義問題,目前我國尚沒有成形的報廢制度。不過,在廢舊家電的回收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成功實施的案例可供借鑒。
在日本,法律規定消費者在丟棄電子廢棄物時,不僅不會獲得收舊費,并且還要支付一定數額的電子垃圾處理費。在美國加州,消費者購買新電視或電腦時,也會被要求繳納6至10美元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費。
另一種做法是將回收處理歸責于生產企業,即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由制造商負責電子垃圾的回收和處理。制造商可委托企業成立專門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工廠,實行市場化運作。據了解,某品牌負責從廢舊家電中分解出塑料、玻璃、金屬等部件再利用的生態技術中心,每年對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的回收利用率就高達90%。
還有一種做法是依據政府補貼,由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來補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費用。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按照規定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繳納義務。
此外,西方許多國家的廢舊電器回收后并不都進入拆解程序。比如為提高再生利用率,德國環保組織DUH與移動通訊業合作開展了“綠色電子”回收行動,用戶可在DUH網站免費訂購“手機回收郵袋”,將舊手機裝入后免費郵寄到DUH收集點。其中約80%的舊手機功能正常,仍將繼續投入使用,其余的則將進入拆解和處理程序。
以舊換新,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消費行為,綜合分析,則可以牽著到廢舊家電管理政策、從業企業、銷售企業、普通消費者、回收拆解企業等整條產業鏈。全面涉及政策、消費,環保等諸多領域的問題。
多方觀點認為,以舊換新事實上起到了拉動內需的積極作用,并有效促進了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盡管問題仍是存在的,但瑕不掩瑜,這一政策應當具有完整性和延續性,有繼續實施的必要。
近日政協委員、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就明確表示,明年以舊換新政策將會持續進行。政協委員、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也在今年兩會提案中建議繼續推進家電以舊換新,并建議增加廚衛電器、手機等以舊換新的產品種類。
專家還指出,要推動以舊換新政策的順利實施,并保證其不被不法分子利用危害公眾利益,及對環境造成破壞,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長遠大方向上看,以舊換新可能會成為我國廢舊電子產品處理的實踐先鋒。短期內形成常態也是有可能的。
首先需要有關部門對市場行為加強監管,并積極推動家電報廢標準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完善。企業方則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將綠色產品作為研發方向,降低不可回收部件對環境的影響。普通消費者則應當自覺消費環保型電子產品,對廢舊家電負責到底的企業則應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