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中國3G三年4000億投資計劃已經過半,3G用戶總數不足三年計劃的20%,業界對此眾說紛紜,包括官員和運營商在內都將其歸咎為網絡覆蓋不足、基站選址難點及用戶使用習慣等問題。試問不能上網的農村和不懂用網的農民為什么都在買電腦,IT業者們充分運用了組織行為學、市場營銷學及消費心理學,IT營銷理念值得通信業借鑒。筆者認為,比較IT產業中國3G產業的瓶頸在人才。
記得七年前,是手機短信和網絡音樂為代表的SP業務拯救了互聯網泡沫,互聯網產業的崛起出乎意外地養育了一批互聯網精英。而今短信和彩鈴業務都出現了負增長,此前被炒得發熱的手機電視、視頻通話及移動位置服務三大“殺手锏”應用在3G運營后并未如期出現,在上網本忽悠了一把之后中國3G遭遇群體性尷尬,在她未滿周歲時就爆發了手機涉黃事件,三大運營商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代價的背后是人才缺失,是人才隊伍建設者的瀆職。
接著是以運營商為代表的產業鏈集體補課,補課補的是人才課,干部培訓、人才隊伍建設及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被提到緊急日程,中國3G產業急需緊缺的第一類專門人才是復合型管理干部。
第二類是創新型業務人才。去年以來產業有無線城市、TD-LTE、物聯網等五大產業亮點,而這五大亮點都離不開創新型業務人才。
第三類是高精尖技能人才。手機娛樂業務能否成就中國3G?三屏合一終端產業鏈能否重振中國手機制造?互聯網商業能否在移動通信產業復制?答案都可以是肯定的。但龐大而縱深的終端與應用產業鏈建設需要各類人才。中國動漫產業急需高端創意人才,互聯網產業緊缺技術商用人才,數字內容產業則呼吁高精尖技能人才,中國3G亦然。
當前正值中國電信業轉型關鍵期,移動通信擠占固定通信的歷史是否會重演,來之不易的4.2億網民、3.6億寬帶用戶與8.1億移動用戶如何博弈,4萬億電子商務交易額如何不因“移動”而被抵耗。戰略型人才開出的處方是:固網用光纖提速,運用光存儲和云計算為企業信息化及數字家庭服務;移動網向LTE長期演進,與固定網互動,朝娛樂、商務及智能物聯領域發力。
此消彼長的結果是產業損害,差異化經營和個性化服務才能創造固、移共贏。很顯然,中國通信業還沒有為3G準備好人才,通信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