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陸企業相比,臺資企業擁有兩大優勢:一是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二是相對完善的平板電視產業體系。而后者一直是大陸彩電產業的薄弱之處。
眾所周知,中國彩電業大而不強的最大的原因是仍未打通上游液晶面板這一重要環節,難以掌握液晶電視的定價權。而當初中國彩電業之所以能夠傲立C R T時代,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完整的產業鏈。
源于過去的成功經歷,工信部做了這樣的設想:“就像C R T時代國家立項建設八大彩管廠并對玻殼、電子槍、偏轉線圈等彩管上游全線介入,政府也將全面完成液晶屏的全套產業布局。”
在這樣的產業構想下 , 俗稱“5選2”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有望快速落地。
今年初,在電子信息業振興規劃和彩電業振興規劃的鼓勵下,合肥、廣州、蘇州、成都、南京五市向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遞交了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材料,各地項目的技術、投資合作方分別為京東方、L G D、三星、富士康、夏普。
出于產能調控的因素,上述5家最終僅有2家獲批 。 有消息說,廣州L G D 8 .5代線和三星蘇州7 .5代線項目將最終勝出,京東方合肥項目和夏普南京項目則面臨出局; 而富士康成都項目暫未能成行的部分原因在于,臺灣地區對液晶面板赴大陸投 資相關政策限制。
不過,雖然中國政府一再為中國彩電業展開上游產業鏈的戰略布局,但從產業鏈的成熟程度來說,中國彩電業想要復興C R T的輝煌顯然不是最為重要的,像日韓企業那樣在經濟危機中完成自己的產業調整才是當下之急。
彩電產業的兩大核心是音視頻處理芯片和液晶模組,前者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數字電視的大腦,后者則是平板電視的心臟。如果不在這兩項核心技術上辟新徑,中國的彩電業將沒有前途。然而就目前而言,本土家電企業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芯片領域的話語權十分困難。
顯然,這是一場全產業鏈的競賽,也意味著挑戰重重。現在的中國彩電業具備龐大內銷市場和經濟危機的時間差,缺失的是上游資源和國際市場地位。在這段時間內,僅僅做好國內市場還遠遠不夠。不過,一旦建立起完備的產業鏈,中國彩電業的復興也將隨之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