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術的發展歷史
原理—視覺移位創造真實場景
3D就是three-dimensional的縮寫,意思就是三維圖形,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當今3D眼鏡的基礎原理。
要說3D影像因何而生?歸結起來就是“視覺移位”。
我們就從人眼談起。人的兩眼相隔在6厘米左右,這意味著假如你看著一個物體,兩只眼睛是從左右兩個視點分別觀看的。左眼將看到物體的左側,而右眼則會看到她的中間或右側。當兩眼看到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時,左右兩面的印象合起來,就會得到最后的立體感覺。而這種獲得立體感的效應就是“視覺位移”。
而拍攝影像時,只要用兩臺攝影機模擬左右兩眼視差,分別拍攝兩條影片,然后將這兩條影片同時放映到銀幕上,放映時加入必要的技術手段,讓觀眾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圖像,右眼只能看到右眼圖像。最后兩幅圖像經過大腦疊合后,我們就能看到具有立體縱深感的畫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3D影像。
歷史—不斷進化的3D實現方法
● 早期黑白立體影像:紅綠濾色透鏡
我們可以自己試著分別用紅筆和綠筆在一張白紙上寫字,透過紅色鏡片后,白紙也變成了紅色,就看不到紅色筆寫下的字,但是可以看到綠筆寫下的字。而透過綠色鏡片看紙當然就看不到綠字,只能看到紅筆的字跡。根據這個原理通過紅綠眼鏡的過濾處理,兩只眼睛各自就看到了由兩部攝影機拍攝的不太一樣的畫面,最終兩幅畫面的疊加就形成了立體視覺,這是早期立體電影紅綠濾色透鏡技術。這種技術實現起來比較簡單,而且造價低廉。
● 早期彩色立體影像:分像偏光立體影像
普通的光線是沿波浪狀路線前進的,如果讓光波通過一種特制的鏡片,只允許某一種特定的振動光波通過,這種特制的鏡片就稱為“偏光鏡”。而早期彩色立體電影的效果就是利用光的偏振現象形成的。
● 目前主流影院采用:主動式數字立體電影
現在國內電影院大多使用這種3D電影成像原理,2005年,美國NuVision公司推出XpanD/NuVision主動式數字立體電影系統。XpanD/NuVision主動式數字立體電影系統除一臺數字電影放映機外,還包括了3D電影同步分配模塊和3D電影紅外發射器,觀眾則需佩戴3D電影主動式液晶同步開關眼鏡才能獲得立體圖像。
● 國際流行:被動式DLP圓偏振技術
這種被動式DLP 3D數字電影技術是目前國際上主要應用的3D電影技術,使用的眼鏡應該叫圓偏振技術眼鏡。觀看效果上比線偏振有了質的飛躍。觀眾的左右眼分別看到的是左旋偏振光和右旋偏振光帶來的不同畫面,通過人的視覺系統產生立體感。
● 最方便的觀看:裸眼3D立體圖像
對于已經是近視的朋友來說,再戴一副3D眼鏡真的非常痛苦,而最理想的3D觀影效果是什么哪?肯定是裸眼就能看出3D效果。“裸眼”3D技術目前還沒有成熟,但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利用全息成像技術來實現立體效果,后者已經在一些大型活動中成功運用。而在影院方面,美國Real D公司宣布要在10年內讓觀眾摘下3D眼鏡直接觀看立體電影。終有一天,《少數派報告》里用手觸控全息影像,在家中觀看3D真實畫面的情況將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