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宣布放棄HDDVD業務時,最興奮的莫過于索尼了。但對手的失敗是否意味著自己的勝利,并最終一統江湖呢?似乎不盡如此。在DVD下一代格式之爭塵埃落定后,勝出的藍光陣營銷量并未出現預期中的“井噴”,反而有下降趨勢。這個中原因,除了藍光本身及藍光光碟價格過高以外,還面臨著來自網絡下載挑戰。
毫無疑問,HDDVD退出是BD藍光發展提速的興奮劑。藍光產業鏈廠商改變了觀望、猶豫的態度,從而匯聚到統一的陣營上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同時,消費者也不用為選擇何種格式而煩惱。由此,BD藍光跑步前進,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決定藍光普及的關鍵——片源和藍光刻錄機、藍光盤片價格等。據悉,當東芝宣布退出HDDVD后的第二天,就有盤片廠商推出66元人民幣的藍光盤片,而之前零售價是200元左右。但即使如此,還是有絕大部分消費者不買賬,并不打算購買藍光DVD。除了原本的DVD仍可正常使用外,藍光DVD價格昂貴仍是主要原因。因此,藍光DVD短期尚不能完全取替代傳統DVD,普及尚需時日。
與網絡下載相比,藍光技術引以為傲的容量不再是優勢。
從理論上講,數字下載的容量無限大。另一方面,藍光DVD過高的售價又在消費者的選擇中輸了一籌,數字下載不需要另外添加設備,只需連通網絡即可。同時,隨著網絡存儲技術的快速發展,流媒體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家用碟機的取代作用正在日益顯現。不難發現,藍光DVD所處的“生態環境”與傳統DVD時代大相徑庭。事實上,類似的遭遇在索尼身上曾經發生過一回。在推出隨身聽walkman大獲全勝之后,索尼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隨身聽MD,盡管后者的音質更好,但因內容后繼乏力,令其在市場上幾乎無人問津。此后不久,蘋果公司推出了支持MP3網絡音樂格式的iPod,卻因為聽之不竭的海量資源而大獲成功,并暢銷至今。MD的失敗是索尼公司忽視網絡下載潛在市場所付出的代價,而同樣的情形也很可能發生在藍光DVD身上,原因并非藍光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其“天生”缺陷。
另外,也許是缺少HD-DVD的有力競爭,藍光影碟機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活動顯得有些“溫文爾雅”。松下小冢雅之介紹,松下在美國賣場銷售藍光影碟機時,采取了不少的讓利活動,比如購買BD-10A影碟機,就可獲贈10張藍光影碟。而索尼碟機中國上市以來,在家電賣場沒有進行任何促銷活動,甚至沒有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活動,而且也沒有贈送一張藍光影碟。面對這些諸多問題,其實不難看出,目前藍光影碟機在中國市場可以說還處于投石問路的階段,中國最終的高清時代何時到來,還是沒有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