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平板產業戰略分散
與日本政府這種強調國內企業的上下游通力合作的形式不同,我國企業在彩電產業,乃至于整個顯示技術產業上均表現出“國家意志”、“國家利益”不明確的現象。各個企業的實力本身很難與國際巨頭對抗,而它們又難以形成空前團結的局面。
面對國際巨頭在平板產業上的擠壓,國內彩電企業也曾經做過“團結”起來的努力,但是其結果卻是無疾而終。2006年春節前夕,彩電行業四巨頭創維、TCL、康佳、長虹及一家被稱為深超科技投資公司(下稱深超公司)的企業聚首深圳,合資組建聚龍光電公司。聚龍光電最初的目標非常宏大,準備引進三條液晶屏生產線,即5代、6代和7代以上各一條,以解決國內彩電產業無屏之困。但是如此宏偉計劃卻困難重重,第一個問題就是聚龍光電并沒有任何液晶屏幕的制造技術。
為了解決技術難題,聚龍光電首先找到了北京的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希望京東方能夠入主聚龍光電。但是京東方開出的條件,項目建設在北京,這與聚龍光電的幕后主導方深圳市政府的最初戰略相悖,其合作進程只能是無疾而終。后來,聚龍光電又欲與夏普合作建設7.5代線。然而,夏普卻并非真心幫助聚龍光電,而是希望能拖緩聚龍光電的腳步。京東方公關總監張宇表示,夏普2006年5月與深圳市國資委展開了所謂的投資談判,然而這一談判至今仍未結束,該舉措卻讓深圳的聚龍光電高世代線計劃徹底泡湯。張宇認為,夏普在中間采取了拖延戰術,這是很多日資企業為了阻止中國企業進入其壟斷的液晶面板領域采取的慣用招數。
與彩電產業的聯盟類似,國內液晶面板企業也曾經希望以聯盟的方式抗衡外資勢力,但是結果同樣是無疾而終。雖然在2006年國內大陸三大面板制造商上廣電NEC、京東方、龍騰光電達成了初步的合并協議,但是這一計劃卻并沒有得到執行。其原因主要是合并后的企業由誰來主導,北京還是上海;合并后的新工廠建在哪里,三地均各有計劃;同時,面對2007年面板產業盈利能力的好轉,三家企業扭虧盈利近在眼前,其在各自利益爭端中進行的談判也只能是“壽終正寢”。
除了以上案例外,2000年6月9日,康佳、TCL、海信、創維、廈華、樂華、金星、熊貓、西湖等9家主流彩電企業的聯盟;2005年5月28日,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海爾、上廣電、廈華、熊貓等九大彩電企業成立的“國內市場協調委員會”;2007年3月1日, 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廈華、海爾等13家中國彩電企業決定發起成立專利公司,集體應對美國專利談判等數次結盟的結果均是無疾而終。以至于彩電行業專家劉步塵用這樣的話來描述國內的彩電結盟,“頻繁地結盟散伙,再結盟再散伙,折射出國產彩電企業復雜的內心感受”—— 共同的利益有,各自的利益更多;都知道聯合才能做得更大,卻沒有人愿意犧牲一點自身利益。
國內顯示產業各個企業的各自為政,地方利益的爭執,與國內彩電產業相對外資巨頭的弱勢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目前大尺寸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產業基本分為日本、韓國、臺灣、以及國內大陸四個陣營。其中國內大陸一側綜合實力最弱。拿液晶產業來講,其它陣營均有6代以上的面板線,而國內卻僅僅停留在5代線以下的小尺寸領域,根本沒有實力與國際巨頭在彩電產品上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