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液晶面板價格的下降最先從電腦用液晶面板開始,然而這一降價風潮卻很快延伸到了液晶電視面板領域。
根據WitsView公布的6月下旬的面板報價,37英寸面板報價下跌10美元,而32英寸與42英寸也各有5美元的跌幅。DisplaySearch的報價則指出,46英寸下跌6美元,由于電視面板本身的價格較高,因此下降幅度并不大。
然而,液晶面板的跌價具有連鎖反應,液晶電視面板生產商的壓力同樣不小。按照此前預測,今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將突破1.4億臺,主要是因為歐洲杯、奧運會帶來的換機高峰,然而事與愿違,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和通貨膨脹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消費緊縮,很多消費者即便換機也選擇了32英寸等低端產品,導致40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供過于求。
據DisplaySearch統計,全球第一季32英寸液晶電視銷售超過預估的10%,32英寸以下非常搶手,40英寸以上的電視銷售卻低于預估數字至少3%以上,正是這個判斷失誤導致了液晶面板價格的下跌。
此外,液晶電視面板價格的整體下跌與臺灣企業的供過于求也有關,張兵表示,“日韓企業今年的面板采購傾向從臺灣地區向日韓國轉移,讓臺灣液晶面板企業陷入了困境。”
據悉,去年索尼與夏普合資建第10代面板生產線,此舉將降低對臺灣面板廠依賴程度;今年年初,三星、索尼宣布再新建一條8代線,月產能約5萬片,預計2009年上半年量產,此舉將影響索尼對臺灣面板的采購意愿;隨后,原本向友達、奇美電子等臺灣廠商采購面板的東芝也投入夏普懷抱,并宣布從今年開始,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從夏普采購;此外,原本全部向臺灣面板廠采購面板的三洋,也于近日宣布向夏普采購面板。
在2007年到2008年間,日韓面板業形成了“索尼-三星”,“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等三大陣營。
目前,臺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的產能占全球六成份額,按照去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出貨量計算,臺灣大概有超過7000萬片液晶面板的年生產能力,這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給日韓廠商,所以日韓廠商減少對臺灣面板采購的舉措將大大影響到臺灣面板的現有格局。
在此情況下,臺灣面板企業除了與中國的彩電企業建立聯盟來舒緩壓力外,液晶電視面板的降價也就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