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Henry Joseph Round第一次在碳化硅里觀察到電致發光現象,從此科技工作者們便開始了嶄新的探索之旅,這一旅程,從黑暗到黎明,卻是整整一個世紀。
20世紀20年代晚期,Bernhard Gudden和Robert Wichard在德國使用從鋅硫化合物與銅中提煉的黃磷產生發光,但發光太暗,無法應用化。
1936年,George Destian發表了關于硫化鋅粉末發射光線的報告,最終出現了“電致發光”這一具有廣泛意義的專業術語。
20世紀50年代,英國科學家在電致發光的實驗中使用(半導體)砷化鎵發明了第一枚具有現代意義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
20世紀60年代末,人們在砷化鎵基體上使用磷化物發明了第一只可見紅光的LED。
1965年,第一款用鍺材料制造的LED面世,隨后不久,Monsanto和HP(惠普)公司開始批量生產,應用于一些昂貴的機電設備上作指示燈。
20世紀70年代,LED開始用于點陣文字顯示。
70年代中期,黃光和綠光LED面世。
20世紀80年代,高亮LED面世。
20世紀90年代,隨著氮化物LED的發明,是上世紀LED發展最快的10年,除了一些核心技術問題得到攻克外,LED開始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廣泛取代傳統光源和替代交通信號燈,同時白光LED面世,開啟了照明和光電顯示領域的新境界,1992年,藍色LED在Nichia成功走出實驗室,1997年,白光LED誕生。
LED從最初的約0.05Lm/W的光效,經歷了0.1Lm/W時代,數Lm/W時代,數十Lm/W時代,到現在的約90Lm/W的發效率,并且現代技術的LED,發展遵守摩爾定律,每18個月亮度就會提高一倍。
LED具有無限美妙的廣闊空間和未來,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均已經進行了LED戰略發展規劃和部署,美國2000年制定的“NGLP”已被列入國家能源法案,主要內容有:減少2.58億噸碳污染,少建133座新的發電廠,2010年55%的白熾燈和熒光燈由LED取代,2025年LED產業突破500億美元大關,提供百萬級的就業機會等;日本于1998年制定了“21世紀照明計劃”,2006年已實現全國過半的照明系統改為LED照明,目前日本已經在實施第二階段發展計劃了,即2010年以前,120Lm/W光效的LED產業化。我國也在“十五”攻關計劃中緊急啟動了LED等關鍵項目,不久的將來,如果我們國家的照明由LED取代,每年可節省1000億度電能,相當于一個三峽工程了。21世紀,全球最主導的產業排序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光電產業。
目前LED行業中,較著名的芯片和材料,封裝企業有日本的Nichia,Toshiba,Citizen,Toyota Gosei,Sanso等,美國有Gree,Lumileds,Agilent,Gelcore,Veeco等,德國有Orsam,Aixtron等,臺灣地區有晶元,億光,光寶等,韓國有木山,LG,三星等,在LED投影光機領域已經嶄露頭角的有Orsam和Luminus等,這將是超高壓水銀燈在未來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我國的LED產業發展較晚,但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迎頭趕上,部分LED芯片制造企業在引進設備、技術的同時,結合自力更生,1W規格以內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人類發現電致發光現象誕生一百年之際,創榮于2007年正式涉足LED應用行業,成立了LED事業部,LED光學引擎,只是規劃的一小部分,相信我們將和全球LED產業一道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