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劫而生
在EVD出現之前,市場是VCD和DVD的天下。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影碟機在國內持續熱銷,VCD和DVD幾乎像彩電一樣普及到了千家萬戶,在家看影碟、唱卡拉OK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產業催生了萬利達、夏新、步步高、金正等一大批中國品牌,它們迅速崛起,甚至連續幾年占據了央視廣告“標王”的寶座。國產影碟機的市場份額一步步趕超索尼、飛利浦等國際巨頭,中國本土企業在彩電行業的大獲全勝眼看就要在光盤產業重演。
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國光盤產業好景不長。2001年底,先是飛利浦、索尼、LG結成的3C同盟找上門來,向中國企業索要專利費,每臺機器3.5美元;緊接著,以日立、松下、JVC、三菱、東芝、IBM為代表的6C陣營如法炮制,每臺機器開價4美元;法國湯姆遜來了,要求每臺機器收1美元至1.5美元;美國 MPEG專利公司也來了,每臺機器要收2.5美元……更多的跨國企業拿著專利證書聞風而至,讓中國的DVD廠家應接不暇。有人算過一筆賬,外國企業索要的專利費加起來,達到每臺29美元之多!而中國企業辛辛苦苦生產一臺DVD,價值不過區區49美元。
“除去買芯片的費用、材料費和制作費,我們的企業每賣一臺機器,所得利潤不過兩美元,這點微利還是我們的企業在耗費人工及種種資源的情況下取得的。而如果我們不肯交29美元的專利費,連那少得可憐的兩美元都沒機會賺!”北京電子信息行業專家梁勝說,DVD專利費事件給中國產業界上了深刻的一課。殘酷的現實讓中國的光盤產業界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們辛苦地工作,卻淪為別人賺錢的工具?怎么才能免受別人的盤剝,掌握自己的命運?
惟一的選擇是繞開國際競爭對手的專利壁壘,另起爐灶,構建自己的技術標準和專利體系。中國有13億人,這一市場規模足可支撐我們自己的光盤產業。歷經磨難的中國光盤產業醞釀打造一款純中國血統的影碟機,它便是E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