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增長迅速,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眾多的品牌。伴隨平板電視技術升級加速,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下降是必然的趨勢。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外資品牌發起價格戰,銷售量明顯提升。對此家電專家陸刃波指出:國內品牌應冷靜對待。
國內平板電視品牌應冷靜對待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各大彩電連鎖賣場幾乎已由平板電視一統天下,據中國電子商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聯合發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研究報告》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占據了60%的銷量份額,其次是日本品牌和韓國品牌。但在品牌構成上:海信、創維、長虹、TCL、廈華、康佳六大中國品牌只占整體市場的50%,而索尼、三星、東芝、夏普等外資品牌的市場表現突出,占到整體市場的20%。
如今參與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競爭的品牌有30余家,其中國內品牌在數量上占據絕對主流,但這種優勢地位并沒有表現在銷售額上。從全國平板電視銷售額來統計,中國品牌只占48%,日本品牌占據29%,韓國品牌占16%,歐美及其他品牌占7%。研究報告顯示,從2005年起國產品牌平板電視的銷量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下半年夏普、索尼等外資平板電視大幅降價,與國產品牌價差逐漸縮小,促使市場份額快速增長。在北京、上海、廣州等部分城市家電連鎖賣場,外資銷售額甚至已占到65%。到2007年一季度國產彩電在一級城市失去了平板電視市場半壁江山,僅占48%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