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液晶面板價格普遍上漲了5%~10%。其中,32寸液晶面板的價格較4月份大漲20美元,37寸的也上漲了10美元左右。同時,自去年十月以來,合資品牌的液晶電視發動的價格戰一直持續到今。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之中,國內諸多平板電視品牌紛紛各出“奇招”,謀求突圍,意圖在“五一”之后的淡季中尋求新的發展。
擺脫“重災區”轉戰大屏幕
由于中國臺灣和日本、韓國等地不少上游液晶電視面板廠家出現虧損,所以,進入今年第二季度之后,隨著“限產調價”的政策,20英寸、26英寸、32英寸等中小尺寸上游液晶面板供應價格紛紛上漲,使得中小尺寸液晶電視整機廠家近期紛紛調整戰略。
此番液晶面板漲價,受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國產液晶整機廠家,因為處于漲價“重災區”的32寸和37寸兩大寸,正是國產液晶電視品牌的“強勢”領域。
面板價格上漲將直接提高彩電制造商的制造成本。按顯示屏占液晶彩電70%成本計算,面板價格提高5%, 將提高彩電整機3.5%的成本。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因面板漲價每臺電視已被壓縮10~20美元的利潤空間,國內廠家雖無人敢提價,但長此以往,沒有哪家能堅持得住。于是,擺脫37寸以下尺寸的“重災區”,向大屏幕領域轉移就成了必由之路。
眼下,國產各大品牌的營銷重心都已經轉到了40寸以上的產品。創維數碼彩電事業部總裁楊東文也坦言,今年40英寸以上將是國內液晶電視企業主攻的方向,因為32英寸、37英寸的利潤空間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