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等離子面板陣營
去年東芝、索尼宣布暫時退出等離子市場,將更多精力投放到液晶生產上;去年底又有傳聞說另一等離子巨頭日立決定推遲其等離子面板工廠;而近日飛利浦電子也宣布今年將逐步減產等離子面板。隨著幾大等離子面板巨頭的相繼減產以及退市,國內關于“等離子面板過時”的言論再次響起,不少企業在等離子面板市場前躑躅不前。而權威機構發表的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等離子電視出貨量同比下降15%,平均價格下跌17%。而松下公司則一枝獨秀,銷售額同比增長25%。
松下為什么會對等離子情有獨鐘呢?松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巫桂霖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等離子面板技術含量高,廠商如果自主研發等離子技術,成本將會很高,技術難度也很大,能攻破技術難關的企業寥寥無幾,所以目前只有少數擁有雄厚研發資金的韓日企業能掌握。
另外,用于生產等離子玻璃屏的電子設備以及相關的生產設施成本也相當高昂。而有實力生產等離子面板的企業一般都不愿意將自身的技術轉給其他企業,所以廠家各有一套不同的生產設備,不具備通用性,成本因此居高不下。
而液晶面板技術門檻相對較低,而且液晶屏幕的生產設備可以通用,成本因而較低,這也是很多中國廠家棄等離子轉投液晶面板生產的緣故。
液晶與等離子各有千秋
提及液晶與等離子,巫桂霖認為之前兩者叫板并不合適,因為二者各有各的優勢,誰也無法替代誰。“二者關系如同火車和小車,火車適合人多時使用,小車適合在人少時使用。”在42英寸以上,等離子在圖像顯示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不存在拖尾現象,響應速度也很快;如果是37英寸以下,液晶面板擁有非常高的清晰度,有更好的視覺呈現效果。“松下并沒如外界所說,將賭注都押在等離子電視制造業上,37英寸以下規格的面板,松下還是堅持使用液晶技術的。”巫桂霖說,“松下公司對等離子市場有自己的戰略判斷和部署,業界對等離子面板的波動不會左右松下的決策。”巫桂霖強調,目前電視面板的主流趨勢是朝大尺寸方向發展,松下寄厚望于等離子面板市場。
據媒體報道,松下位于日本兵庫縣的新工廠將于2009年建成投產,屆時松下在等離子市場的老大地位將進一步強化。
澄清中國區虧損裁員
坊間傳聞松下(中國)在2006財年虧損10億元人民幣,松下在華的部分銷售公司將進行大裁員,巫桂霖解釋說:“去年松下總部給中國區定的任務是銷售額達到一兆日圓,折合人民幣750億元左右。雖然目前06年財報具體還沒出來,但中國區已基本達到總部的要求,虧損之說站不住腳。”
對于裁員一事,巫桂霖表示,松下在中國擁有60多家公司,其中40多家工廠和10多家銷售公司,職工人數達到7萬多人,“過去一年這些公司的業績表現都不錯,但是不能排除個別公司出現財務上的狀況,松下針對個別公司進行調整,辭退幾百名員工也是很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