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廣電(SVA)集團自1995年成立以來,經過短短11年的發展,與京東方并列本土平板顯示雙雄。2005年,上廣電(集團)的營業額達到401.96億元,位列2006年中國電子企業營業收入百強第8位。其三大高端產品液晶彩電(LCD)、等離子彩電(PDP)和高清光學背投彩電(DLP)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前三,數字機頂盒產能國內第一。在這樣的經濟成就背后,是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上海工業百強、上海知名品牌、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
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后,還是有些東西讓人疑惑,在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上廣電真是“中國造”嗎?
根據上廣電自己的解釋,SVA這三個字分別代表超越(Surpass)、價值(Value)和行動(Action),其發展的目標是成為集信息電子產品制造和信息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國際先進信息電子企業。經過多次資本重組,尤其是和眾多業界巨頭的合資,上廣電已經躋身新貴之列,并繼續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前進。
NEC、SONY、西門子、松下、LG、東芝、三星、JVC、電氣硝子、夏普,從1992年和JVC合資成立上海JVC電器有限公司,到2003年11月和NEC合資成立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十多年來,幾乎所有頂尖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都向上廣電拋出了橄欖枝。中國市場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據“2006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綜合分析報告”預測,到2010年中國的平板顯示產業規模將達到驚人的1600億元,在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限制下,選擇與上廣電這樣的本土企業合資就成了巨頭們最優的選擇。
在上廣電的核心制造業的各個環節,都有合資公司參與。在眾多巨頭的環抱之中不斷壯大,是SVA發展過程中最顯著的特征:
NEC(屬日本住友財團)——提供TFT-LCD液晶面板;
旭硝子(屬日本三菱財團)——提供玻璃基板;
液晶之父夏普(屬日本三和財團)——提供包括液晶電視在內的白色家電;
松下(屬日本住友財團)——提供等離子顯示器;
三星電子(屬韓國三星財團)——提供真空熒光顯示器;
東芝(屬日本三井財團)——提供CRT顯示器必需的蔭罩;
富士膠片(屬日本富士財團)——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彩色濾光膜(CF);
CADENCE(美國)——提供液晶顯示面板和高端電視專用芯片;
……
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在幾乎沒有任何技術研發積累的基礎上,上廣電能夠發展到如今的規模,離開上述外資巨頭的扶持恐怕只能是黃粱一夢。國內一些媒體從零配件和生產技術的角度深入挖掘,揭示出國內平板顯示設備生產商對于外資企業存在著相當大程度的依賴。
在與上廣電合資的外國企業中,日本的企業數量最多,合資的規模也最大。NEC、東芝、SONY、松下等都是世界頂尖的電子企業,這些重量級的合作伙伴令上廣電名聲大噪,也吸引了不少公眾的注意。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它們背后的日本大財團發揮的影響力和所起的作用之大,是外行甚至是許多內行所沒有認識到的。
東芝、SONY和三井物產同屬于老牌財團三井;NEC和松下屬于住友財團;旭硝子屬于三菱財團。加上與三和財團關系密切的日本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和富士財團的富士膠片,日本六大財團對上廣電的戰略合圍就清晰可見了。圍繞三井和住友財團,可以看出日本財團是如何布控上廣電乃至中國電子行業的。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復蘇,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提高,彩色電視機這一最主要的電子消費品的銷售量從1992年開始出現增長,而且增長的勢頭十分強勁。三井財團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于1993年2月通過旗下的東芝、三井物產與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上海新芝電子有限公司,邁出了進入中國顯示器行業的第一步。從此,三井財團步步為營,逐漸擴大和深化了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
2002年,正逢中國市場上開始出現數碼攝錄像機和激光視盤機消費大潮,三井財團關聯企業索尼(SONY)公司馬上與上廣電合資成立了上海索廣電子有限公司以迎合這一潮流。
2003年,液晶電視剛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住友財團所屬的NEC就立即與上廣電合資成立專門生產液晶顯示器的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同年,三井財團核心企業三井物產與上廣電合資的上海廣電三井物貿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至此,三井財團和住友財團終于得以掌握中國電子顯示行業從制造到貿易物流整套的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上廣電國際貿易的三井物貿公司中從總經理到主要部門的負責人,除了國內部門和人事部門以外,全部由日本人操控。也就是說,上廣電的外貿渠道實際上掌握在三井財團的手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大財團為主的陣營之外,日本生命保險相互會社(NISSAY)與2001年10月合并的三井海上火災保險公司和住友海上火災保險公司達成了全面聯合的協議,它和上廣電的合資可以看作是在充當三井和住友的后援;起同樣作用的富士財團的富士膠片公司通過合資,為上廣電提供生產液晶面板必須的彩色濾光膜(CF);此外,同屬日本六大財團之一的三菱財團通過旗下的旭硝子為三井和住友的戰略合圍行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很容易看出,日本財團才是與上廣電合資的真正贏家,只不過這個合資者表面看來不過是許多家沒有多大聯系的公司而已。
從白益民的新書《三井帝國啟示錄》可以體會到日本財團的投資模式,就是以若干財團為主力,通過所屬或關聯制造企業與目標對象合資合作,接著通過綜合商社為目標對象提供貿易和物流服務以掌控除生產制造外的各種渠道;在這一過程中,其他的日本公司甚至是財團提供相應的支援,與主力財團一道分享戰略合圍帶來的好處。
日本財團這種“主力財團+強力后援”的投資模式在對付習慣各占山頭的中國企業時是十分有效的。從上廣電和京東方這兩個難兄難弟的遭遇就不難看出這一點:二者幾乎都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的能力,而又都視稱霸國內市場為己任,進而也就都被來自日本的大財團和其他外資企業所包圍,最終成為了打工的苦力。雖然京東方號稱每月申請多少專利,但這些專利的提出者都來自其收購的原韓國現代的研發團隊,實際上這些技術并沒有為中國人所掌握。在這樣的現實基礎上,一旦行業有風吹草動,京東方和上廣電就不得不承受任何可能的打擊。
2006年1至9月京東方共虧損18億元,已連續第九個季度虧損,其負債率已逼近90%,只能依靠國有資本的強心劑繼續支撐下去。而在平板顯示行業自顧不暇的上廣電甩掉阜國,義務反顧地投身到了液晶面板生產這個無底洞。在平板顯示市場的爭奪戰中,這兩個國內巨頭多少顯得有些落魄,但盡管如此它們仍然時刻不忘超過對手。
2006年五六月份,京東方和上廣電之間持續了三年之久的玻璃基板生產商爭奪戰終于告一段落,京東方高調宣布搶得美國康寧,而上廣電則攜手日本電氣硝子反擊。到了8月,上廣電更是爭取到了生產液晶面板關鍵器件彩色濾光膜的富士膠片公司。盡管雙方有意合并,但先前的內戰式爭奪,已讓日、韓企業成為最大的贏家。
在國內市場一片人仰馬翻、好不熱鬧的時候,三井、住友卻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在設備采購、技術使用、產品銷售、相關產業等領域,這些財團獲取的利潤遠非國人能夠想象。只要上廣電之類的企業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還沒有停止追隨產品的升級換代,日本財團就還會從中國市場上獲取源源不斷的利潤。更進一步,無論上廣電和京東方是否會倒下,日本財團還會一如既往地在國內眾多削尖腦袋想進入高端產業的企業中培養下一個“上廣電”和“京東方”,由此就自然產生出一個問題:下一個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