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這幾天,本應該是歡歡喜喜準備過年的日子,可中國家電業卻鬧得不可開交。中國家電協會質疑中國質量協會檢測的公正性,海信等四冰箱巨頭北京討說法,協會受賄賂評獎不公正等消息在各大媒體傳開,有一發不可收之勢。這讓我想到了2006年初《全國牙防組違法,13億人牙齒被忽悠》的報道,2張辦公桌一個公章就可以忽悠 13億中國人和數以百計的牙膏制造商。
而當前家電行業兩大協會的爭執,是在爭“理”還是在爭“利”?每年幾百家家電企業爭相評獎是在塑造品牌還是在毀滅聲譽?13億中國消費者在協會利益的爭斗中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國是不是要成立一個“協會打假組織”?
協會之爭是爭“理”還是爭“利”?
先來看看兩大協會的自我介紹,中國家電協會是由在中國登記注冊的家用電器行業的制造商企業、經銷商企業、事業單位等自愿組成的全國性、非營利性、自律性行業組織,是經濟類的社會團體法人;中國質量協會是是國務院國資委領導下和國家質檢總局指導下的全國性質量組織。
協會應該為消費者的購買行動給予保障 |
從兩個協會的介紹看,都是非營利機構,都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目標一致的兩個協會怎么會產生糾紛呢?這就要從企業經營角度來分析了。協會雖然稱是非營利機構,但是作為一個企業不營利,協會也要自己養活自己。從家電協會網站上,我們也看到了會員加盟一欄中明確的規定了會員加盟費,從30000元/年到15000元/年不等,還列明了會員的權利,照這樣計算100個會員,一年的會費是驚人的。而中國質量協會也是采取了繳納會員會費的方式,具體數額無法得知。而兩個協會的會員也大部分是中國家電企業,而協會的領導層也不乏中國大型企業的領導。有內部人士稱:“國家質檢總局‘染指’中國家電協會地盤上的事,讓中國家電協會顏面不好看,家電協會自然不會放過質檢方面的過失。”
隨著中國商業化氣氛越來越濃,在家電行業冒出了眾多的“協會”,都想從中分食一杯羹。因此,協會之間也成了競爭關系,他們的顧客是諸多的家電企業。有競爭必然有糾紛,去年7月,以規范空調市場,幫助消費者選購到滿意的空調為由,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就聯合公布了12個型號家用空調器的比較試驗結果。也是因為該評測權威性不夠,旋即招來眾多空調企業的抗議。
因此,筆者認為開頭的提問:“協會之爭是爭“理”還是在爭“利”?” 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