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標準亂,有了標準更亂。“五一”黃金周的彩電賣場,就因不久前國家高清標準的出臺,而尤顯混亂。
家電連鎖店內,“高清認證第一家”成為各彩電廠商爭相宣揚的焦點。TCL捧出編號001的首張“CQC數字電視高清認證”證書,海爾掛起“祝賀獲得國家高清認證001號證書”的標語,創維某款16∶9的32英寸彩電上,也赫然標注著“中國第一清”。
而在家電賣場外,混亂同樣存在。被爆未能通過信產部某下屬機構高清認證的東芝,趕在“五一”前發表嚴正聲明,稱已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出具的認證證書。
而這一切只因目前對彩電生產企業進行“高清”檢測認證的機構已有三家。而更夸張的是,據說目前還有幾家認證機構的資質正在審核當中,且主管機構還美其名曰“不能搞壟斷”。
不難想象,面對如此景象,消費者會被攪得怎樣一頭霧水。“過多的認證機構確實讓認證的權威性與執行力度在消費者心目中打了折扣。不夸張地說,就連我們也弄不透其中的奧秘,所以現在我們都要求促銷員提示消費者注意比對基本技術參數。”大中電器彩電事業本部部長助理白先生說道。
而眾彩電廠家對于認證機構的相互“內耗”,也是頗有微詞。某外資彩電廠商抱怨稱:“由于在政府機關的話語權本就不多,因此我們只能是有多少邀請就送檢多少,根本無權選擇。”而某本土廠商高層也指出:“這純粹是行業條塊分割之下的各部門利益之爭。”比如在國家認證委下屬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向大批彩電廠商頒發了高清認證書后僅三天,主管平板電視行業的信產部就頗有深意地發公文稱:“將聯合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支持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CESI)等行業性認證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數字電視產品相關認證工作。”
不過,盡管如此,對于如上機構的高清認證,企業還是爭相擁戴。某彩電品牌賣場促銷員稱:“一臺32英寸以上、被認證了的高清液晶,要比同尺寸、卻未經認證的產品,市場售價高出1000多塊。”而這對行業整體利潤只有不到1%的彩電廠商來說,實在是有救命草的意味。
但是,參與高清認證卻也并非盡是利益、全無風險。最近的一個例子即是,在信產部國家高清標準與認證相繼出臺之后,此前央視推廣的“高清合作伙伴”,在“真高清”方面的意義已大不如前。而已交了“入場費”的海信、松下、日立三家企業,不得不繼續與央視合作,同時再將產品送交信產部的認證機構,重新參與后者的認證。
而更大的諷刺可能還在于,“已獲得認證的產品某天卻突然被發現并非真高清”。某家電連鎖影視部負責人認為這樣的情況很可能出現:“因為標準出臺才不過十幾天,廠家的反應根本不可能那樣快。更何況臨近‘五一’,廠家必須按企業原標準大力生產才能保證貨物的足量供應,哪兒有精力顧及轉產真高清所必須的改版、改制式?”而若真到那時,現在的參與者們又將如何圓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