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液晶降價基本上都是以國產品牌為主,而很多出現問題的低級液晶也是以國內產品居多,因此很多消費者把目光放在了外資液晶上,但是卻忽略外資液晶同樣也存在一些貓膩,近段時間出現的外資液晶采用臺灣屏事件,牽涉到了夏普、三星、LG、索尼等諸多知名品牌,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本來作為生產廠家,使用價格低廉的臺灣屏無可厚非,但此后不僅沒有在產品說明中明示,還繼續在銷售的過程當中也沒有說明,誤導消費者認為其仍然是使用自產液晶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廠商出此下策,對于一個已經在市場上確立良好地位和形象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這里也不是說臺灣面板質量不好,主要是外資面板和臺灣面板的市場定位不一樣。外資面板質量高性能好,但是價格偏高,使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主要是在中高端產品中使用,而近幾年臺灣液晶面板廠商技術發展非常快,目前在技術品質與日韓液晶面板已經是不相上下,今年友達和奇美新生產線量產以后,生產成本更低,性價比提高,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在中低端產品中使用居多。國內的主流平板電視品牌開始大批量采用臺灣屏,從而促使了現在液晶價格的不斷下降,連日韓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東芝、JVC等幾乎都從臺灣外購液晶屏,采購臺灣液晶屏的比重約60%。
對于40英寸以下的液晶來說,產品大部分都是以中低端為主,為了迎合消費者,很多商家都打出了低價的旗號,但這些低價的產品中不乏有質量缺陷、壞點多的面板生產的,有些則是使用市場上低價位的低檔面板,極大的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在宣傳的時候,有些不具備技術實力的液晶電視廠商靠編造概念,使用一些聽起來非常生僻的概念來糊弄消費者,而事實上這些對提升電視的性能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對于這種用低價吸引消費者注意,犧牲產品品質,為彌補技術與品牌形象上的差距,不惜杜撰虛假的概念擾亂消費者視線的做法,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