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電視需求市場的增長,消費者的認識水平提高,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已進入品質競爭階段,其中清晰度的高低是是衡量液晶電視品質好壞的首要標準,特別是在高清國家標準出臺以后,商家更是加強了這方面對消費者的引導,一時間“高清”泛濫。以40英寸以下的液晶電視看,主要的分辨率還是1366×768,已經達到了高清標準的要求,73.6%的消費者主要關心這一分辨率的產品,而1920×1080目前只在價格高昂的高端液晶中出現,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不知道有更高的分辨率,其實這也說明了消費者在選購產品的時候已經比較理性,在目前這種高清視頻缺乏、高清碟機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1366×768已經足以滿足家庭的需要了。
響應時間是消費關注液晶的另一個地方,由于液晶電視存在拖影問題,很多消費者已經越來越注重更短響應時間的液晶。從調查數據來看,54.6%的消費者關注8毫秒響應時間的液晶產品,這一響應時間也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水平,如此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在于:8毫秒響應時間的技術已經相對比較成熟,而且生產成本已經能夠比較好地得到控制,因此產品價位比較容易被接受,產品性能也比較能夠令人滿意,并且產品數量也是市面上最多的;響應速度長的產品已經難以滿足消費的使用需求,而響應時間比較短的生產成本高,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性價比不高,與其花大價錢還不如等快速響應時間的產品普及之后再說。
隨著消費者認識的提高,對液晶電視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不是僅僅看價格
很多人認為,只要降價就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而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現在液晶電視質量問題頻出,其根本原因就是廠家過于追求低成本,甚至已經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同樣售后服務也不到位,消費者只看到了購買時候的價格,卻沒有想到價格之外的其他問題。同樣對于廠家來說,它們關心產品的成本,而流通渠道商卻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吸引消費者身上,頻繁的打折、返券會使消費者對商品降價的預期不斷提高,這最終將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資料顯示全球家電巨頭利潤率普遍不及3%,而中國更加嚴重,根據各大國內家電巨頭2006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康佳、廈華、海信等國內的電視巨頭凈利潤率還不足1%,最終廠家也是受害者。
和外資品牌拼比價格,國內的電視廠商也是得不償失,因為畢竟外資品牌還有一個殺手锏——液晶面板。雖然現在外資產品只占了30%的市場份額,但是國內彩電生產商都是從外面采購液晶面板,這部分成本占了整機成本的7成,而這部分的利潤都掌握在外資企業的手中。也就是說,雖然國內液晶電視賣的熱火朝天,外資產品占了很少一部分,但是只要有液晶面板這部分的利潤在我手中,我一樣可以從中獲利。相比反觀國內企業,各種促銷手段是花樣百出,銷售量也是節節攀升,液晶電視市場日益火爆,但相互之間的價格競爭最后無疑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