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投影機顯示技術介紹時,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投影機介紹說該投影機“具有色溫調節功能”,那么“色溫”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茫然不知所措,好像知道一點但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沒關系,在這里我們投影時代給大家作一個全面的介紹: 我們將告訴大家色溫是什么、3000K、5000K或8300K又代表什么......
我們知道,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有些則偏紅,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光線的顏色成分的。 用以計算光線顏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所創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而其具體廈定的標準是基于以一黑體輻射器所發出來的波長。
我們知道,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有些則偏紅,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光線的顏色成分的。 用以計算光線顏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所創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而其具體廈定的標準是基于以一黑體輻射器所發出來的波長。
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純黑物體,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便會因受到熱力的高低而變成不同的顏色。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于500—550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達到1050一1150攝氏度時,就變成黃色……因而,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熱力溫度相對應的。只不過色溫是用開爾文(。K)色溫單位來表示,而不是用攝氏溫度單位。
黑色的金屬在高溫中逐漸由黑變紅,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當黑體受到的熱力使它能夠放出光譜中的全部可見光波時,它就變成白色,通常我們所用燈泡內的鎢絲就相當于這個黑體。色溫計算法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用K來表示受熱鎢絲所放射出光線的色溫。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于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
這里我們對色溫可以簡要概括為:色溫是以絕對溫度K來表示,即將某一標準黑體加熱,濕度升高以一定程度時顏色開始由深紅-淺紅-橙黃-白-藍,逐漸改變,當某光源與該標準黑體的顏色相同時,我們將黑體當時的絕對濕度稱為該光源之色溫。色溫在300K以下,光色偏紅給人以溫暖的感覺:色溫超過6000K,光色偏藍,給人以清冷的感覺,色溫在4000K左右,人在此色調下,無特別明顯的視覺心理效果,故稱為"中性"色溫。
為了便于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色溫,我們例舉了三幅在不同色溫下的顯示效果圖,我們可以對照比較一下。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色溫越低顏色會越偏黃色,色溫越高顏色會越偏藍色,一個色溫偏高的顯示器在秀圖片的時候整個畫面看起來色調就會偏藍。據說亞洲人比較喜歡偏藍色的白色,歐洲人比較喜歡偏黃色的白色,所以在日本賣的CRT電視機色內定值可以高到9300K甚至12000K,在歐洲賣的色溫就內定在6500K左右。目前LCD面板的白色通常設計在6500K左右(電視用的面板要求色溫會更高),但也有故意設計成更偏黃的,因為燈管越偏黃亮度會越高,偏藍亮度就低。如果偏藍又要維持一樣的亮度,就要在其它部分花更多成本把亮度補回來。
色溫是一個不能回避的概念,無論是CRT還是LCD,都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對色溫做出調整(CRT的色溫可以讓使用者很容易地去調整,但LCD就有困難),投影機作為一種顯示設備當然也不例外。現在市面上的投影機一般會自動識別投影信號并以其為依據選擇對應的色溫來投影。也許有用戶可能會認為,投影機的色溫設置項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實不盡然。色溫對投影效果的影響并不在于它選項的多少,而是在于它對特定信號的適配程度,要靠質量而不是數量取勝,如果它每一個色溫設置項都不能和相對應的信號配合,不能優化信號的效果,再多的設置項也是白搭。目前市面銷售的機子中飛利浦的bCool XG1和NEC的LT170在色溫的定義預設方面就做得相當不錯。
色溫高低沒有好壞標準,有人喜歡偏藍有人喜歡偏黃,選購的時候把幾臺中意的投影機擺在同一起點同一個畫面,挑你喜歡的色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