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節電影票房市場超乎預期:在沒有進口大片、票價普遍漲價、影院限座75%,甚至50%等不利因素背景下,票房成績再創記錄。這背后的意義和表征的行業變革規律不可不深思。
“真”的第一就這么來了
國內電影票房是世界第一嗎?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204.17億。這個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沒有人會為此感到自豪。因為這是疫情影響下,海外市場一塌糊涂的結果:即比爛的第一,非我們所愿也。——2020年國內電影票房相比2019年下降68.2%;2020年7月20日內地電影市場復工以來,全國城市院線票房180.61億,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39.2%。
2019年,國內電影票房是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 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占比64.0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2019年新增銀幕9708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這一成績著實不容易,但是與美國電影票房,2018年118.8億美元、2019年114億美元相比,顯然國內票房還不是第一。但是,中美電影票房差距已經下降到百分比的個位數區間。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年國內電影票房前十,本土大片占據了8個名次,代表了本土電影工業實力的進一步崛起。
時間轉到2021年春節,國家電影局18日中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2月11日除夕至17日正月初六,全國電影票房達78.22億元,繼2019年59.05億元后,再次刷新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紀錄,增長32.47%,同時創造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全球單一市場周末票房等多項世界紀錄。——這個增幅遠大于2019年全年中美票房的差距。因此,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即便不考慮疫情因素,國內電影票房也有在2021年沖刺全球第一的信心。”
除了總成績,這個春節市場,我們還收獲了:1. 《唐人街探案3》刷新了中國影史單片預售總票房紀錄;2. 《唐人街探案3》正月初一當天創下中國電影市場最快破10億紀錄;3. 大年初一票房超過17億元,創下我國電影單日總票房、觀影人次新記錄;同時刷新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記錄;4. 《你好,李煥英》2月17日截至21:00,單日票房達5.51億元,累計票房超27億元,大有反超《唐人街探案3》的趨勢,成為國內黃金檔“后發”優勢新標桿,同時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導演記錄;5.這個春節電影院票價,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院線票價創造“歷史新高”……
“除了驚喜還是驚喜!”業內人士這樣形容這個春節電影市場,稱其為“自信之戰”毫不過分。更是代表國內電影工業,尤其是觀影需求上升到了一個嶄新“境界”!
意外之外的“意料之中”
“如果沒有疫情,2020/2021年電影票房會怎么樣呢?”這樣的假設當然不能當做“證據”,但是那些連續性的變化,確實在指引行業嶄新的發展趨勢。
2018年,國內票房前十中,國外引進占據4席(歷史最低之一)、2019年這一數據是兩部、2020年國內票房前十都是國產影片……近二十年商業電影歷史(2003年產業化改革為開端),國內影片“頭部占比”持續上升,說明本土電影工業水平的持續進步!
從單一影片票房量看,2021年春節檔兩部影片沖刺30億票房。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年,我們還在為8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而“津津樂道”。今天,國內電影票房,歷史性大片的起點已經飆升到50億票房。高票房、更用心的制作(不一定就是更多的投資,但是一定是更多的精細度和細節),二者已經形成良性互動。
從票房總成績看,2004年是03年非典疫情后第一年,《功夫》以 1.60億的票房成績登頂當年度票房冠軍——這與2021年依然是疫情后,僅僅春節檔就已經有兩部片子突破30億形成強烈對比。2004年國內電影總票房僅僅15億(2003年電影業開始產業化改革,但是這一年發生了非典,票房不具有可比性),而2020年疫情之下,還有204億。整體市場的規模性成長可見一斑。
與商業票房的成長形成共振的另一極是“居家影院”的崛起:2004年“私家影院還是LV級別的奢侈品”,國內市場全年預計不足萬臺。2010年國內“家用投影影院”市場規模亦沒有權威的統計——因為總量太小。但是,據IDC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市場1080P投影機的出貨量規模僅僅達到近36000臺。不過這一數字已經是2009年的4倍。
時間指針到達2020年,國內家用智能投影產品出貨量超過370萬臺。同時,60英寸以上大尺寸彩電出貨量也大幅增長,市場占比直逼四分之一,行業規模站上近千萬臺:居家大屏視聽時代正式“打開大門”。高質量的視聽內容與大屏幕的家庭影視設備的消費需求共振,本身就是國內電影產業的“消費升級延伸”。
“新的消費觀、新的消費趨向!”行業專家指出,視聽產業的發展、電影文化的進步,以及居民消費從“吃好”到“精神享受”的升級,正在成為一個以“電影票房”為最突出指標,不斷全面成長的經濟升級新高地。
未來無限,需求、技術的共振帶來最美好的時代
即便2021年我們的票房‘再次’全球第一,這也沒什么。”這是很多行業人士的觀點。因為在他們看來,至少還有“三座大山”壓在本土電影和觀影產業的身上。
第一, 海內市場和海外市場不成比例。即本土大片走向海外的反響,與其在國內的霸屏形成了鮮明反差。本土電影工業的文化軟輸出能力還是比較弱的,是比較明顯的短板。
第二, “人均”指標依然不足。即以人均觀影消費看,我國不及美國市場的長期人均值的四分之一。電影產業和觀影產業,服務更廣大群眾的道路,才剛剛開始。尤其是家庭巨幕觀影市場的發展,只是近三年才爆發出“普及型”的能量,未來市場之廣闊、成長空間之巨大,難以思量。
第三, “新技術影視和新視頻需求”的發展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顛覆時期。包括4K/8K、XR和5G等新技術,必然改變視聽消費的傳統格局——這遠遠比,近十年來的“網絡大電影”和去年疫情之下的“網絡電影發行小高潮”要來的更猛烈。未來電影必然有新的技術形態和觀賞方式,但是新市場如何打開,考驗著每一個電影人——甚至這會成為國內電影以及視聽工業,“彎道超車”的一個歷史性機會。
“過去10年,電影票房差不多增長了300%、過去10年,家用百寸大屏銷量,差不多增長了百倍、過去十年,電影技術實現了從2K到4K的升級!”這是行業對電影產業十年發展的總結。那么未來十年等待我們的是什么呢?“新技術、新視頻、更大的國內乃至全球市場……”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未來。2021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的開門紅,是疫情過后的信心再確認、更是十四五開局的當門紅。但是,這與我們未來10年的期待相比,還只開胃菜: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同志們仍需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