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學校已陸續開學,部分地區的培訓機構也在準備恢復線下培訓。從年初至今,我國首次大范圍實現了將線下課程轉移到線上。疫情對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每一次危機也都是一次機遇。
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有一個頗為著名的問題,叫「喬布斯之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教育者關注學習的本質,在技術的賦能下,在線教育又應如何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校長 王淑英
疫情提出了新的教育課題
喬布斯之問是技術之變與教育不變之問。這是由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教育即生長,要使人的天性和能力得以健康生長,使人的精神、情感有崇高追求,這無法單純通過技術完全實現,需要師生的情感交流,需要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實踐體驗,需要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碰撞。
這次疫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教育如何滿足「五育并舉,全面育人」,我們不能光教知識,還要把知識、課程和社會實踐主動融合起來,將真實的生活作為真實的課程,將學校育人的落腳點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未來已來!作為教育者,要樹立符合教育規律的「互聯網+」思維方式,創新和發展在線教育。在線教育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學習的本質。
三大方法促進線上深度學習
線下教育也有「滿堂灌」,也有不顧及學生思考的,也有不啟發學生思維的。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關注學習的本質,讓教師在其中發揮好輔助支撐作用。
首先,要從「教研」過渡到「學研」,從教師研究自己如何「教」到研究學生如何「學」。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關注學生和資源的互動性,著眼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優化資源重組,注意及時反饋答疑。
其次,嘗試通過互聯網智能定位進行在線分層教學,把興趣相近、學習進度相仿、對教師的偏好相似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實現線上分層走課,實現精準匹配分層教學,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是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教育的必然取向。要關注教師、學生與技術間的相互作用,要接納新的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利用技術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行為,創設有互動和情感體驗的在線課堂,這或許才是線上教育的「拐點」所在。
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應各自發揮優勢
在線教育的發展應該融入教育的變革中,促進高品質學校發展新樣態的形成。同時這個議題的核心是「如何使用技術來讓學習更有效」。理想的教育是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發揮各自優勢,并進行深度融合。
首先,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解放學生、轉變觀念、提供制度保障。如果不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再好的裝備終究只是擺設;不轉變觀念,科技會成為幫兇,只能「推送」更多的題目。應用是轉變觀念的抓手。要制定現代化的機制保障,變革現在的課堂模式。
其次,教師和教研需要轉型。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問題為中心」「任務為中心」,讓線上教研促進學研,由學研再促進教研。教師要開發自己的課程品牌,讓學習者能夠個性選擇、參與建構、自主分享、深度互動。
再次,需要促進教育內、外技術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化評價體系,開展師生多元評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數據記錄,教師對所有學生也都有教育管理的數據,如此評價學生會有更加精準、科學的依據。
最后,需要協同個體與團隊,聯合育人。線上線下混合教育,需要智力眾籌,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每名教師的作用。同時,補上家庭教育的短板,建立家校共育共同體,也是聯合育人的必然要求。
每一次危機也都是一次機遇。已有學者提出,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個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一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學實驗和一次開放的教育資源運動。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各方加強合作的努力顯得比以往更具意義,無論是在育人層面,建立家校共育共同體,還是在經濟層面,教育企業聯手合作。就像是聚會結束,該做的事情只有洗碗一樣,在疫情沖擊之下,受到影響的企業要做的事情是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