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即將完工位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6G液晶顯示器制造廠——這一消息成為6月份顯示產業界的“最大”新聞。用三年的時間,被美國總統特朗普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鴻海威州工廠終于進入“交卷”時刻。那么這一所謂“世紀工程”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對中國蓬勃發展的顯示面板產業影響多大呢?
奇視點:美國威州面板廠已經是一波三折,為這事美國特朗普總統與鴻海老板郭臺銘先生會面不下三次以上。且威州政府給予了大量優惠政策。如此“興師動眾”之下,這一工程的水平如何呢?
蕭蕭:鴻海威州項目,可稱為“面板業歷史上縮水之王”。從最開始的10.5/11代線傳聞,到后來的OLED線,在到現在的6G規劃,可謂之“三級跳”了。
最近的新聞可以注意到這樣的表述“從2020年底將開始通過a-Si技術生產IT和電視面板,一年后將通過銦鎵鋅氧化物(IGZO)技術生產用于汽車、航空航天以及移動設備應用的面板。”同時,產能上“a-Si技術生產基地每月15,000-20,000片玻璃基板的最初產能也下降到了7,000-10,000片。而至于IGZO技術,每月產能最初為30,000片玻璃基板。”
與國內新建設的生產線比較,例如10.5/11代線,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基本規劃美國工程月投入玻璃基板12萬片;同時,在技術上基本液晶投資轉向金屬氧化物是一線廠商的趨勢。
更為重要的是,近三年來,國內開工的6代及其以下世代生產線只有兩種:全新建設的都是OLED線,而且是柔性線;新進入市場的低世代液晶線都是采購的國外“二手生產線”——甚至,即便二手線現在也傾向于采購7.5或者8.5代液晶線了。
所以,威州項目可以用幾個落后來形容:1.規模落后、很小,對全球格局影響有限;2.技術落后,二期不過是金屬氧化物LCD,這與中小線全面建設柔性OLED的國際潮流相差很大;3.對6代線而言,未來主要高端市場是手機、車載等,往往需要“低溫多晶硅-oled”技術的產品,市場規劃上比較落后;4.有限的產能規模難以吸引關鍵大宗上游物資的配套廠商,成本上顯然也會“不利”。
奇視點:這么看來,這不是一個如此前新聞報道那么重要的項目,那么鴻海和美國搞這個項目的意義何在呢?
蕭蕭:鴻海威州項目的上馬,本身就是在特朗普政府大打貿易戰、關稅牌的“政治壓力”下提出來的。尤其是對于臺灣企業,其特殊的國際地位,更是懼怕美國的各種奇葩制裁。
但是,既然是壓力下達成的項目,自然是壓力有多大含金量有多高了。上一輪特朗普與郭臺銘的會面,鴻海拋出一個美國就業水平高、招工難的問題,美國政府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雖然高就業率是真實數據,但是別忘了就業參與率低也是真實數據——實際上,美國是G7國家中過去20年唯一一個就業參與率下降的國家。
總之,政治壓力是這個項目的首要動力,現在一個6代線也算是對此前的承諾有一個交代——雖然打了折扣。其次,對于美國而言,畢竟此前長期沒有“顯示面板”工廠,這算是零的突破。(美國雖然是半導體顯示產業的創立者,卻早早的將產業轉移給了日本。)有無的差異是很巨大的。
更何況,美國產業界還有獨特的想法:近日郭臺銘就曾經表態——“我5月從美國圣荷西回來,美國3月份有做調查,列出會影響兩國(中美)國力消長的科技,半導體是其中一項,面板也絕對是一項。像我們現在,在威州做小尺寸六代線,包括美國波音所有飛航器、坦克車里的面板,都是我們做的。”
這個表態充分顯示了該項目的“政治敏感”性,同時也指出了這個小尺寸線首先是和美國的軍事安全掛鉤的。即,隨著信息化作戰,乃至于無人AI作戰成為未來軍事斗爭的基本形式,顯示產品必然成為關鍵的軍事裝備物資。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軍事強國,自然有這方面自我供給的需求。——所以,這個6代線也是美國的一個國防安全項目。
奇視點:這么看來即便縮水成6代線,對于鴻海和美國而言,威州面板廠還是很有意義的。但是,這樣一個項目能夠長期經營下去嗎?
蕭蕭:通過建設這個項目鴻海暫時穩定住了和美國高層尤其是現任總統的關系;更為美國軍事信息化提供了關鍵產品。這兩個意義和項目起源于貿易戰一樣,都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
而且,從長期經營看,該項目的最大特點是就是“小”:不僅6代線玻璃基板本身就很小,只有兩平米多一點——10.5/11代線可是10平米;同時其規劃產能,一期每月1萬片基板、二期3萬片基板,折合每年八、九十萬臺65英寸電視機,全球彩電巨頭三星一年銷量是5000萬臺左右。所以,可能軍用項目就會消耗這個工程很大的產能,再加上其他的高端客戶,如飛機制造、車載之類的,銷售壓力應該不是很大。
當然,長期經營性的確是美國發展液晶面板或者OLED面板產業的一個大問題:核心不在于面板自身的制造成本上,而在于產業配套上。半導體顯示是典型高科技企業,沒有什么人口紅利可講,重資產的性質決定了期主要的制造成本在于技術、投資和產業鏈。
從全球看,顯示面板的產業鏈配套集中在東亞地區。即便美國康寧是全球最大的顯示玻璃供應商,但是它的工廠亦都在東亞地區。美國要想發展這個產業,最需要的就是“產業鏈”聯動。例如,此前威州工廠也計劃建設10.5/11代線,但是10平米、0.5毫米厚度的玻璃,長途運輸可不是好選擇。不僅是上游,下游的應用終端制造也是一個問題:這塊目前還是依靠人口紅利的,美國顯然沒有優勢。
所以,從經濟角度看,美國發展顯示面板和上下游產業的可行性不是很高。這也是威州項目不斷縮水的原因之一。當然,如果美國徹底走向閉關鎖國,對全球亂加關稅,美國市場變成自給自足,那就是另一個局面了。
奇視點:在您看來,這個項目的長期經營性一般,也就是對其他地區的面板顯示產業影響有限了!
蕭蕭:從主要的民用產能方面看,的確如此。但是,如果細分到美國軍用需求——這方面,美國人主要采購盟友的產品,這個項目還是對日本等的面板企業有實際競爭的。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威州項目的分兩期投入,首期非晶硅工藝的1萬片玻璃基板投放規模,基本上只是試水。后期是不是增加金屬氧化物3萬片的產能,估計鴻海方面還要“觀察”:包括觀察一期項目的運營效果、觀察美國的國內政治走向、觀察中美貿易戰的發展方向等等。
這個項目從一開始的宏大目標,到后來的“一縮水”、“二拖延”,充滿了政治性。這就是該項目自身的不確定性。在加上項目本身技術起點低、產能規模有限,全球市場范圍內看,主要是影響美國軍方采購傾向這一細分領域。對于我國大陸地區蓬勃發展的顯示產業而言,影響微乎其微。目前大陸地區集中了6條開工的10.5/11代線的5條(另,韓國LG一條);以及建設完成和建設中的6代柔性OLED線的多一半(其它全在韓國)。由此看,未來顯示業就是中韓兩強爭霸,而且天平在向大陸地區傾斜。
最近,不是又有消息傳出,日本TV顯示量產的最后獨苗,界市的10代線2018年再次虧損——這對于一條投產了8年的老線,基本已經完成資產折舊、技術和經驗高度成熟的項目而言,是嚴重的經營事件;同時,意欲引入新投資人的日本JDI再次裁員1200人(裁員四分之一),社長月崎義幸將于9月30日引咎辭職。日本顯示產業的未來非常不樂觀。
另一方面,臺灣面板龍頭鴻海旗下的群創光電2018年綜合收入2794億新臺幣,同比下滑15.1%;另一家臺灣大型面板企業友達光電2018全年合并營業額為新臺幣3076.3億元,與2017年相比減少9.8%。更為重要的是,今年前五個月,這兩大企業營收還在逐月下滑,6月份的成績也會是同比下滑。——臺灣面板業的發展形式已經處于“萎縮”通道上。
在這樣的全球局勢下,可以說鴻海威州項目暫時對全球供應格局影響甚微,更是無法撼動大陸地區面板企業的崛起步伐。更何況鴻海富士康有史以來最大的面板投資項目:10.5/11代線坐落在廣州呢!
奇視點:威州項目的輪廓暫時已經清晰,那么未來是否還會有戲劇性的變化呢?
蕭蕭:威州項目6代線液晶,完全成熟,或者說被淘汰的技術,4萬片產能還要分兩期建設,這本身就有“騎驢看唱本走著瞧”的意思。
作為一個不是經濟規律,而是政治壓力主導的項目,威州項目的前途只取決于特朗普主導的美國經濟和關稅戰略。或者說這不是鴻海以及郭臺銘說了算的事情。至于變與不變,真的沒法猜,因為這不是簡單產業經營分析能夠把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