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威創在COB小間距市場所取得的成就是“全球矚目的”。威創不僅證明了COB的可行性,更證明了COB真的“最對高端”。因此,“學習”威創的COB經驗,成為2018年以來的行業潮流。但是,大屏君也觀察到,不同廠商的選擇很是不一樣。
小間距LED老大,利亞德依然堅守SMD
每年春季是小間距LED新品的主要“推出季節”。2018年,利亞德在IFC展會上,展示了“基于納米材料改進的LED顯示產品”。
這種被稱為Super Safe 的產品技術采用獨特納米材料、特殊工藝對常規小間距產品作雙重防護處理。利亞德稱,這種技術能彌補了表貼產品防護性差、COB產品性價比低、維修困難的缺陷,使小間距進入家庭成為可能。
大屏君認為,利亞德的Super Safe技術的看點有三個:第一是,這等于公開承認了傳統表貼產品的一些劣勢;第二個,利亞德非常看中COB產品的“低性價比”,并認為和COB的競爭中表貼產品的核心優勢在于“性價比”;第三,這個動作意味著小間距LED市場,利亞德已經公開承認進入“SMD和COB的競爭時刻”。同時,利亞德的技術努力也證明,傳統小間距LED產品存在“持續改進”的空間,其生命力遠還沒有結束。
雷曼引領COB小間距LED進入資本時代
COB小間距產品上,2018年的重頭新聞,除了品牌陣營增加,希達部署P0.8產品研發之外,最具重量性的莫過于4月20日雷曼的“定向增發”。
據雷曼光電公告顯示,雷曼光電將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 34290.00 萬元(含 34290.00萬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用于:(1)COB 超小間距 LED 顯示面板項目;(2)補充流動資金。——3.4億元,這個金額幾乎是近年來COB產品的“銷售額總和”。
對于雷曼光電的新公告,大屏君也有三點解讀:1.這說明COB技術已經高度成熟,可以大規模產業化;2.市場競爭參與者已經意識到一個COB大規模放量的時代即將來臨,市場需要規模化的能力——雷曼預計新項目達產后第1年營業收入為70631.54萬元,這對于COB小間距LED而言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3.COB成為行業廠商未來營收價值的基點,甚至是彎道超車的機會。同時,雷曼在COB市場引入資本力量,也將成為其產業加速成長的催化劑。
堅守還是突破,小間距LED利益格局的新較量
小間距LED的任何行業變化,都離不開這個產業自身的持續壯大發展。任何具體的企業策略,都必須基于基本的市場需求轉變:對此,大屏君的觀察表明,小間距LED應用能走多遠、達到多大規模,取決于兩個因素。首先是,這個產品能有多便宜,比如P2.0級別產品在廣告、數字標牌、普通安防監控市場的拓展,就主要依賴這類產品持續的成本和價格下降。
其次,對于巨頭們更重要的增長極則是,小間距LED的顯示效果到底能有多么好。比如,利亞德一直在提的家庭電視化應用,首先需要產品在畫面上能和液晶同臺PK。再比如,威創開創出的COB小間距調度指揮中心市場,則是“超高顯示市場的代表”——這個市場甚至對價格缺乏敏感性,誰能獲勝完全取決于預算內誰的“品性”最高。
上文提到利亞德對SMD產品的改進、雷曼大舉增資的COB,主要面對的都是“超高端應用”、“指揮調度中心”這一畫質異常重要、體驗為王的市場的不斷崛起:大屏君要特別指出的是,現在習大大很重視網信工作,智慧化、大數據、數字中國成為國家戰略,而這些工程和產業發展背后,大量需求“高端大屏工程”產品。可以說,超高端顯示大屏應用是“時代脈搏、歷史選擇”。
然而,面對同樣的機遇,廠商的戰略路徑不甚相同:雷曼和利亞德2018年的選擇差異是非常明顯。大屏君覺得任何業內人士和廠商都會關心這種“差異”背后的學問:
首先,利亞德不是不支持COB以及未來的mini-led。利亞德多次公開表示了對這些技術的研發與儲備。但是,作為目前表貼技術小間距LED的全球領先者,利亞德有更多的利益在SMD上。SMD的生命越長,越有利于利亞德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時,作為行業領頭羊之一,利亞德可能也認為其可以采用“后發制人”的策略。
第二,小間距LED顯示行業另一些品牌,則更多的在尋找“挑戰利亞德們”的機會——畢竟LED顯示行業的市場是非常分散的、品牌眾多是基本特征。這就使得,如果有拳頭產品、全新戰略和彎道機遇,小間距LED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是雷曼光電的計劃。即,用下一代的領先,實現市場地位的躍升。
COB PK SMD,不同路線優劣到底如何
對于COB陣營,最為強調的產品優勢包括:避免了像素顆粒化的問題;穩固性、穩定性、可靠性優勢兩個特點。作為反擊,表貼產品則強調其自身的“經濟”性,利亞德亦通過新技術彌補表貼產品的脆弱性。
對于以上這個競爭格局,大屏君認為,核心的變量并不在于“技術優劣”——從技術角度看,COB優勢很明顯。這是為什么LED顯示的技術派代表,長春希達從2007年就開始堅持COB道路的原因。但是,對于一個技術的市場化“成本才是最大”問題:雖然,高端市場成本敏感性很低,但是預算的剛性約束依然很重要,且一旦供給多元化,比較之下的“成本差異”,必然是關鍵的客戶選擇因素。
從以上這一點看,COB無疑“短腿”很厲害:即成本比較高,這也是希達推動COB長達十余年,而COB尚未普及的原因。
對于COB的成本劣勢,大屏君認為“這不是天然的宿命”。首先,今天看起來更便宜的小間距LED的SMD產品,也曾是百萬天價——新技術產品的成本總是隨著時間推移下降。第二,制約COB技術產品成本的核心因素之一是“規模”——即隨著COB產品市場的打開,COB技術產品的規模增長,其成本必然下降。第三,小間距LED的方向是“間距更小”,顯示市場從來不匱乏高分辨率的需求——而在更小的間距上SMD的成本優勢也會“迅速縮小”,甚至在與COB的比較中,出現逆轉。
所以,表貼和COB的競爭本質是:現實市場優勢和未來潛力的較量,二者之間不是勝負關系,而是某種“承接”關系。而其承接的轉折點,則在于COB隨規模增長、小間距LED高端市場間距指標降低,發生成本競爭力逆轉的時刻。
對于2018年小間距LED的發展,大屏君覺得,SMD依然是主導,這毫無懸念。同時,COB技術取得2倍左右的增長,也是“并不困難”的事情。但是2年之后,這種格局還會不會維持就不好下定論了:那個時候,更可能的形勢是COB與表貼,形成了以某一間距為分界點、成本為分界邏輯的,小間距LED產業雙輪高增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