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天下屏幕,唯大永恒
AI智能的喧囂,色域標準的狂潮
還有OLED并QLED的譏嘲
沒有人能阻止“大”的真意
抬頭仰望蒼穹的人們
正期待著把“面朝大海”搬入家中
2018年美國賭城CES展會,拉開了新的一年消費電子產業的賽跑號令。而“屏林”之內,大小廠商,無不熱門的“屠龍”利器,非“大”莫屬。那些一樣或者不一樣的技術更迭與進步,悉數逃不脫“大”的概念。
各種不一樣的“大”屏
三星,146英寸模塊化Micro LED電視——“The Wall”。雖然比索尼同類技術量產的小間距LED屏幕晚了2年,但是三星并不認為自己“不得天時”。Micro LED技術如何應用,才是今天行業的重心。而三星在全球彩電市場的絕對第一,更適合讓“電視墻”類產品,家喻戶曉之后走進千家萬戶。當然,作為一種拼接技術(模塊化),三星的WALL不止146英寸,如果你想,它也可以是“The Great Wall”。三星不是已經在數字電影院線的大屏上努力非常了嗎?
海信,如果要論大,這次險勝三星:150英寸的雙色激光電視技壓群雄。若以投影機的角度看,海信150英寸的屏上350NIT,也意味著這將是“有史以來最亮的”家投產品。但是,故事只是開始:海信說2018年3月份還有300英寸的激光電視要“騰空出世”。且不去計較超過5米的屏幕長度,究竟有多少消費者“居家放得下”。至少這300英寸后面所需要的亮度,則達15000流明以上,這已經是投影業的“頂級武功”。
LG,也許88英寸拿不出手。但是這是最大的OLED。最有趣的是,對比此前8.5代線拼命打造的98英寸,乃至103英寸液晶,OLED的88英寸并不算“極限的大”——更可能是目前8.5代面板線經濟切割的“極限”。或者說,LG是認認真真的在準備“量產88英寸OLED”,這是一個要規模供給的產品,是消費者至少能在展示廳“隨時看到”的產品:哪怕她還有些昂貴。
再回到液晶顯示,主角自然是京東方:10.5代線2018年要放量增產。這使得75英寸級別的產品真的能夠“單線百萬臺”規模的供給。6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2016年全球供給不到500萬臺,2017年則達1100萬臺,2018年在京東方10.5代線加持之下則會超過2300萬臺——或者說,8K、75英寸、80英寸這些數字都不是京東方的重點:重點是,京東方是來“放量”的。
在大屏概念下,“曲折”的大戲也是CES的重大看點:三星將于今年11月開始生產可折疊屏幕智能手機,預計于12月或明年年初上市。CES展會上,三星正在與業內廠商熱烈磋商。為何手機屏幕要折疊呢?即是實現“大與小”的統一。而可大可小的根本目的依然是“大”。異曲同工,LG展示了65英寸柔性OLED,具備可卷曲(rollable)特性。卷起來,自然有助于“曲面安裝”,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不占地方”或者“便于搬運”。如果未來電視能夠這樣“曲折”,那么“大小就會統一”,空間也不是問題,他們更適合每一個百姓的應用需求。
除了常規的電視,三星、索尼、Oculus Rift、HTC等的一干近眼顯示,即VR產品也是“大屏”的首選。索尼依然主打自己的游戲內容;三星則在OLED芯片上加強技術;臺系廠商視VR為重要的未來“利基”。2017年全球高標準VR銷量370萬臺,2018年預計500萬臺,年度成長30%——有如此成長率的消費電子產品類已經不多。
更有創意的大屏產品不能少了家用投影:4K上明基的超低價產品、激光奧圖碼的大屏、TI的新DMD,8K投影日系的再次聚首、微投系的創意產品,比比皆是。百度PopIn Aladdin投影燈智能音箱則實現了“最多的集成”:即是燈、也是投影大屏、還是智能音響。PopIn Aladdin投影燈以百度的日本子公司PopIn命名,由智能投影機制造商極米XGIMI和Popln公司共同推出,演繹軟硬件高度跨界合作的無限魅力。
大屏背后,無處在的視覺時代
如果屏幕僅僅是在簡單變大,那么不足以改變世界。更為客觀的變化來自于存在的本體:數量、質量和成本。
彩電行業全球每年兩億多臺,十年來潮漲潮落,居然讓顯示面積銷量翻了一倍。因此,面板業賺得最大的收益。這是一種數量的改變。另一邊,三星、海信的透明顯示,已經用在冰箱上。且不說這有多少意義,但是亦增加了顯示的存在數量。以此類推,智能音箱、車載顯示、家居安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屏幕,積累起來也是一個巨大的數量!這正是顯示科技和應用的“利基”所在。
還是來論彩電,2007年,最常規的厚度是10-15厘米,而今天則是1-3厘米。產品變得輕薄,這是最直觀的技術進步。手機、電腦顯示器,亦復如是。但是,4K也好,輕薄曲面也罷,都不是真正的“形態”革命。高潮即將開始,2018 CES展會“曲折”產品亮相。如果100英寸電視機能夠折疊,那么也就能做為電腦顯示器的“小”屏用;如果手機能夠折疊,筆記本電腦的存在必要性就會大打折扣;如果顯示屏能夠折疊,那么商顯和廣告市場,顯示屏就更有創意,也更能“見縫插針”……所以,柔性折疊顯示才是最大的創意源泉,最關鍵的進步動力。至少,它能讓全球顯示產業按面積算的總需求“增長一倍”。
但是,消費者的疑慮來了!更大的屏幕,豈不是更高的成本。對此,海信說,激光電視150英寸,只有液晶100英寸產品價格的四分之一。新技術帶來的系統成本革命隨處可見。另一邊,印刷顯示已經完成全球4條試驗線的建設,2018年上半年還會落地3條試驗線——這一技術渴望讓OLED大尺寸柔性產品成本“打對折”。而在歷史上,液晶顯示32英寸產品的售價已經只有15年前的十分之一……就在CES展會上,更多的8.5代線混切65英寸液晶露面:這背后是1:2比例出現的“邊角料再利用”的32英寸單元。大屏時代,混切至少帶來2成的原材料和工藝利用率提升。
所以,這是顯示最好的時代:數量規模、科技創新、成本創新,以及人們時刻提到的“AI智能對顯示界面”的需求,都在創造CES“大”顯示的新格局。后者更是一場“根本性”的革命。
在顯示格局更大背后,在屏幕增加的背后,人們不是因為“便宜”所以才需要購買,而是因為“有用”所以才需要購買。如何來用更大更多的屏,我們可以“以史為鑒”:2K高清電視的普及,讓大電視的震撼性能夠發揮出來。全球彩電市場中,中美為何55英寸能成為主流,因為2K信號高度普及;非洲為何還鐘愛更小的尺寸,不僅是因為便宜,亦是因為高清信號不夠普及。同樣的道理發生在智能手機上。包括游戲、資訊、視頻、社交等功能的增加,讓手機屏幕必須“展示更多的信息”,因此,大屏流行,也正因此中興、三星認為“折疊”手機大有可為。
我們史無前例的擁有更多使用適用于大屏幕的內容和需要屏幕顯示進行溝通的場景。百度、三星或者海信的智能駕駛產品,必須對車內司機和乘客提供“顯示”“語音”“觸控”三維一體的溝通界面。這不同于早期出租汽車座椅后背上的“小電視機”——純娛樂的存在。智能汽車的車載顯示是“完全的必要組成部分”。這類必須應用亦出現在京東方的展示之中:不是高新的顯示性能,而是便捷的科技性,讓電子價簽成為未來“無人購物超市”的標配。
智能時代,數據無所不在;智能時代人們的時間更集中到創意和文化產業;智能時代人機交互的頻次幾何級數性的爆發——這是屏幕盛行、大屏幕盛行的基本支撐:當索尼和京東方說8K標配、當海信講150英寸才配得上2018FIFA的時候、當奔馳或者豐田成為顯示行業參與者、當車內碎片時間被互聯網整合的時候……顯示,正在體現出AI時代最大受益者的“行業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