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時刻再次到來。不過,今年在成都多了一位考生:科大訊飛的機器人。——準確的說是“國家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基于大數據的類人智能關鍵技術與系統’” 類人答題機器人要來參加高考。對此,很多消費者提出疑問:今年市場上,很多主打人工智能牌的智能電視,是不是也能考上大學呢?
奇視點:目前市場上的人工智能電視能不能參加高考呢?
蕭蕭:說道科大訊飛這個企業,很多消費者并不熟悉。那是因為它的產品都藏在我們應用的電子信息產品的幕后。
現在,科大訊飛最被熟悉的產品是“語音識別”系統,占據國內語音語義系統七成以上份額。我們很多手機的語音輸入、電視機的語音識別,都是科大訊飛的杰作。甚至,今年以來電視圈流行的人工智能概念,不同品牌背后也是一個祖宗——科大訊飛。
但是,智能電視的人工智能是不能參加高考的。因為,電視機現在的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很低級的東西。即,他是一個專用產品、同時也是一個性能比較低的產品。人工智能電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消費者習慣跟蹤”和“消費者多元交互”而開發的系統。這個系統面對的輸入輸出對象具有極大的確定性、范圍比較固定。因此,這類系統的設計也容易達成比較好的應用體驗。
奇視點:那么科大訊飛參加高考的機器智能產品又是什么?他有什么特點呢?
蕭蕭:863計劃的“基于大數據的類人智能關鍵技術與系統”,其本身是一個具有“技術前提”的系統。即“基于大數據”。這一點和谷歌的AlphaGo非常類似。這類產品也是現階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點,是短期內能夠成為實用產品的“技術方向”。
“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本質是在數據庫中找到類似或者一樣的案例,然后匹配上去。這種做法,對于簡單的應用領域,例如電視機的功能交互非常有效。但是,在復雜的領域,例如高考的眾多學科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5年,Todai考試機器人在日本高考中考取511分的成績,可被80%的日本大學錄取。這次考試,參加的日本國家高考,其題目以選擇題為主——大家都明白,選擇題可以用帶入法得到很好的驗證。尤其是數學題目,化學題目、物理題目等,代入法非常好用。同時,在英語等外語題目上,機器人的聽力可是人類無法比的。這些部分構成了日本這個機器人的“優勢學科”。
而目前,科大訊飛的產品更多的研究語文為主的文科領域,以及理科的解答題。這類題目的難度就比較高了。科大訊飛的技術方向更領先一些,不需要極大的數據庫支持,而是基于有限的知識庫和邏輯過程,來實現復雜問題解構和解答。但是,其基本邏輯還是基于“大數據”,而不是我們人類思考過程的“邏輯”。
所以,如果寫作文,機器人在成語應用上肯定更勝一籌。但是,在論證的邏輯上就要弱一些。到了政治和哲學類的試題,還可能出現低級錯誤。AlphaGo系統在圍棋比賽中不也出現很多低級錯誤嗎?
奇視點: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對人工智能技術報以太多的期待了?
蕭蕭:這個問題我可以舉一個例子。AlphaGo下圍棋是不是很厲害!全球第一的棋手都是連輸數局。但是,另一個方面,在比賽背后,AlphaGo自己對弈過的棋局數量、記住的棋局數量,可不是一個人類大腦能比的。
也就是說,人類棋手靠的是真正的智慧,我們更聰明;AlphaGo則更多依靠“勤奮”——電腦沒日沒夜的下棋,一個月的量都會超過一個人一生不吃不喝的量。
所以,數量型的工作,才是現階段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標。比如,智能駕駛技術,就是要處理路況、交通信號、左右車輛狀態等有限類型,但無限數量的“信息”,并作出加速、減速、剎車、轉向等有限的邏輯動作。再例如,人工智能的電視機語音交互,電視機的菜單選項就那么幾個、網絡上內容素材雖然眾多,但是要執行的操作不外乎找到、播放、關閉等。
即,目前的人工智能適合的是“邏輯簡單而清晰”、“數量上卻巨大”的工作場景。和以上案例比較,高考、尤其是文科卷,智能技術取得高分還是比較有難度的。
奇視點:邏輯清晰、數量巨大的領域,您覺得這是現階段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
蕭蕭:是的。前面已經說過,現有的人工智能有一個前提就是“基于大數據”。事實上,處理數量型的任務,電腦肯定比人要快的多。
但是,到了邏輯這個領域,電腦程序必須首先被編制好一定的“思維過程”,而不是靠人工智能自己生產邏輯思維。也就是說,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做不了完全從零開始的項目——比如全新的科學研究。或者說,AlphaGo除了圍棋,沒有別的實用的功能。但是,類似系統能在大量數量型和經驗性的系統中,比如中醫的辨證施治、西醫的外科手術方案等方面發揮很大的優勢。
奇視點:那么您認為我們的人工智能電視,或者說家用和個人的人工智能產品未來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呢?
蕭蕭:人工智能家居,應該可以做到“按照主人的習慣”周到的服務主人的生活。但是,也難免有些時候犯低級錯誤——比如,在主人突然改變生活習慣的時候,這些人工智能會比“任何人”都難以適應。
當然,也有很多領域,其邏輯過程很簡單。比如電視機的語音操作,不存在“主人硬性變革習慣”的空間。這樣的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非常準確和可靠。
至于這種技術的應用廣度,首先要結合“邏輯清晰”和“數據量巨大”這個標配場景。現在,很流行的掃地機器人,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類型的應用。未來的智能駕駛汽車,也是相似的應用。空調系統,區分時間和人物的自動控溫,也是基于人工智能和人工學習系統。
或者說,大多數的電子產品都會或多或少的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唯一的差別是,有些產品上人工智能的主導性很強。比如掃地機器人。有些產品弱一點,比如智能電視的語音交互,另一些系統上的人工智能可有可無,比如手電筒。
這些應用里面,現在最成熟的就是語音交互。個人認為,用不了兩三年,語音交互就會“爛大街”。智能應用里,最具有前景的是“智能駕駛”、“智能醫療”。不過這兩個還需要等上10年。
現在科大訊飛的路線也很清晰:從語音語義技術的領先點看過去,先進入簡單語音交互、翻譯市場,然后再發展進一步的典型大數據行業,例如金融、醫療等。這次人工智能參加高考,科大訊飛主要是想擴大教育市場的影響力。這樣一個套路做下去,也許10年后,科大訊飛會是一家媲美谷歌的巨頭公司。
奇視點:人工智能這么有前途,那么消費者今天應該如何選擇呢?
蕭蕭:其實,上面講了這么多,基本都是再談軟件。而對于智能電視、智能手機,軟件是可以升級的。手機產品更換頻率比較高,一年之后,不喜歡就換新的。但是,電視產品一般要用5-6年。所以,電視產品選人工智能,看軟件是一個方面;硬件足夠強大、滿足未來不斷升級的應用需要,也很重要。
當然,人工智能機頂盒也是一個不錯的“升級方法”。消費者也不需要在人工智能方面太“不能接受一點瑕疵”。實在不行換盒子,就可以硬件軟件全面升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