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7日TCL官方的公告,截至11月底,TCL 2016年智能電視銷量累計達到1004.9萬臺,同比增長58.2%。同時,有國際研究機構認為,在2016年全球市場,預估TCL將以7.6%的市場占有率,成為全球第三、中國第一大彩電品牌。這一成績將是中國彩電企業有史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
奇視點:問鼎全球,國內彩電企業都有這樣的夢想。但是,國際市場紛紜變幻,彩電行業技術更替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TCL此次的上位意味著什么呢?
蕭蕭:其實,對于中國彩帶企業能不能繼續提升全球行業影響力這個問題,消費者和業內是有擔心的。
因為,近年來本土廠商份額的增長,來源于兩大背景:第一是日系的衰退——不管這種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起點在哪里?結果是中韓成了大贏家。第二點則是以IT代工思維為核心產生的全球彩電制造“中國化”的趨勢。全球多一半彩電中國造的背景下,品牌企業也分得了一定的代工份額。
但是,以上這兩個原因雖然“強大”,卻讓人們覺得是外在性的因素——本土企業全球市場份額的增長,到底有多少內在性的成績呢?如果只是依賴外部環境,這種增長當然就不可持續。
不過,對于2016年的市場成績,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變化,或者說完全不同的動力模式:
如,韓廠全球電視市出貨量預估將減3%、市占率預估將萎縮1.2個百分點至31.3%。對比而言,今年中國電視品牌廠全球市占率預估將較2015年上揚4個百分點至33.9%、將首度超越韓廠位居全球第一。落實在TCL的數據上則是,北美市場實現了50%以上的出貨量增長。——北美市場是全球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彩電市場,這帶動了TCL全球成績的再上臺階。
或者說,2016年之前彩電行業的中日韓三角是:日本衰退 ,中韓上位,而今年變成了日韓衰退,中國自己上位。這個微妙的變化,是TCL全球三甲的大背景。有了這個大背景,我相信,中國彩電企業的好時光還在后面。
奇視點:那么,為何全球彩電市場從“日本衰退 ,中韓上位”,變成了“日韓衰退,中國自己上位”呢?
蕭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彩電市場上,而在“上游產業鏈”。即液晶面板行業。
日本曾經是全球先進顯示技術的代表——倒退十年,索尼的OLED、夏普的液晶、松下的等離子技術,都是全球第一。這決定了那個時期日本顯示行業的輝煌,但是,在決定行業力量的要素從技術轉向規模的時候,日本由于“投資分散”、“路線之爭”等原因敗下陣來,韓廠則趁機上位。
而現在,韓國和我國國內的上游市場競爭狀況正在發生類似當年日韓間的變化:尤其是隨著京東方、TCL的華星光電11代線的投入建設,液晶方面的“大陸領先優勢”會在2019年左右確立——這個領先是規模、技術和生產效率三合一的。同時,在OLED化方面,韓廠只有三星在中小尺寸上領先一個身段:大陸地區的奮起直追,包括清華系、中科院系、華南理工、浙大等大學研究機構,以及聚華印刷、廣州新視界這樣的技術化平臺的成績都處于“保二望一”的位置,且也都處于投入加速增加的狀態之中。
或者說,正是上游產業發展帶來的能量、信心、未來預期,與中國自身巨大的市場結合(日韓彩電企業最大的短板之一),構成了本土品牌崛起的關鍵。這其中,TCL旗下的華星光電、聚華印刷的功勞著實不小。
其實,我們行業內一個常說的東西是:面板決定了一臺電視8成性能、7成技術標準,半數成本。即沒有面板的強大,終端就不可能強大。TCL的全球三甲位置,應該被看到的另一個事實是:全球前6的彩電品牌中,三個都是面板企業——第一的三星、第二的LG,分別是全球面板行業的老大老二,第三的TCL也是面板巨頭企業之一。日系彩電經過長達七八年衰退之后,留在舞臺上的索尼、松下、夏普,也都是或者曾經是面板產業的參與者。
奇視點:您的觀念是,TCL彩電三甲的內涵價值,必須與其面板產業地位結合來看了!
蕭蕭:當然如此!在液晶時代,一臺電視8成性能、7成技術標準,半數成本由面板決定;而在未來的OLED時代,面板的重要性還會提升。
液晶電視是需要背光源的。所以彩電企業沒有面板還可以做做“背光源模組”。這樣勉強能夠拿到一些決定顯示效果的技術、半數成本。但是,OLED或者印刷的電致發光QLED都不需要背光源,彩電企業就變成了“買一個面板,裝一個主板”就完事的工作。那個時候,面板基本決定所有彩電產品7成以上,大尺寸電視8成以上的成本。后者是TCL為何要在武漢設立4.5代OLED技術實驗線、為何要設立聚華印刷、為何要建設11代線OLED印刷工藝示范工程(即TCL 11代線,14萬片月度產能538億元投資,京東方同樣玻璃基板的線12萬片產能,投入400億元,二者的單位產能成本差的所在)。
2016年,互聯網有一個熱詞叫做“工匠精神”。這個提法很重要。但是,今天的工匠不是昨天的手工作坊。現代化、智能化制造中,工廠競爭,工匠精神競爭,更多的體現在你的產業環節有多長——即先要有更多的事情做,再說做的好壞!
對于顯示產業,強調創新(技術標準)、工匠精神、實業興國,面板是關鍵中的關鍵——沒有這個其他的都是水中月而已。
其實,TCL是面板企業,這一點是國內所有彩電品牌中,只有TCL可以和全球第一第二的三星、LG“同提并論”的原因所在。這方面,除了TCL,國內彩電品牌創維也在依靠旗下的廣州新視界在做“上游努力”。
或者說,TCL全球三甲的大背景是日韓衰退、內功則是TCL掌握面板資源:掌握面板資源就是掌握產業鏈、掌握最關鍵的底層核心技術、掌握自己的命運、且能夠大規模投資并影響未來。
奇視點:談到掌握命運這個話題,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彩電企業的盈利能力。這也是目前國內行業的短板。對此如何看待呢?
蕭蕭:2016年下半年,液晶面板漲價,的確給行業終端企業帶來了一股危機。但是,對于這一點還要有區別的來看。
像三星和TCL,自己有面板線,對于價格波動,他整體的承受能力比較強——更像是左手倒右手。但是,另一些沒有面板的企業,則要“被動許多”。或者說,彩電行業唯一能克服“面板價格周期”的方法是上下游通吃;同樣面板企業克服“面板價格周期”的最好方法也是,在下游市場比較強大。
這個規律是韓國兩家彩電企業為何全球市場一直強勢的根本原因。而對于國內彩電業,如果有人要沖擊韓企的老大或者老二的位置,那么現在看也只有TCL有這樣的強大后盾。事實上,隨著TCL新一輪技術投資,聚華印刷;產能投資11代線的加速,三年左右的時間,TCL必然會更為強大。
奇視點:掌握面板資源,這固然是彩電企業“躲過”上游漲價周期的好方法,但是,對于大多數彩電企業,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那么,那些企業該怎么辦呢?
蕭蕭:彩電行業內部看,在上游漲價周期之中,穩定市場價值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是突出高端產品,另一方面則是突出智能化產品(智能產品擁有長尾附加價值)。
但是,這個道理擁有面板資源的企業也懂得啊。你看,今年前11一個月,TCL已經銷售出1000萬臺以上的智能電視,這個規模也是全球領先的。此外,TCL還是國內市場曲面電視的領導者,在量子點電視上保持領先。后兩者是彩電消費金字塔最頂尖10%客戶的首選,是實打實的高效益產品。
而看未來三四年的技術投入,TCL在印刷顯示、柔性顯示、超大尺寸液晶、超大尺寸OLED上都是同步全球頂級水平的投資,或者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這些實際上注定了“終端高附加值”+“上游附加值”在TCL身上的長期同步共振。
所以,問題的結論是:非面板行業的終端品牌可以采用的競爭策略,面板行業的彩電企業,例如TCL都可以采用——這是一個不對稱的競爭格局,從根子上、基因上的先天不對稱。也因為這樣,TCL的全球三甲并非驚喜、不是意外,這是她應得的、必須做出的成績。
奇視點:如此說來,TCL的全球三甲含金量是比較高的,而且未來市場趨勢也是穩定向上的了。
蕭蕭:的確如此。一個彩電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價值,不是由占據總量大多數的大眾產品決定,而是由中高端,金字塔上三分之一的量決定。而什么最能影響這個金字塔的上三分之一呢?答案是技術領先性。
但是,平板顯示,尤其是未來的OLED顯示,面板決定了大部分技術標準,絕大部分成本和幾乎全部顯示性能指標。這就是說,TCL彩電,依賴上游投入獲得了產業基礎安全保障的同時,也獲得了“不斷差異化成長,搶占金字塔上三分之一”的資本。
事實上,未來全球彩電業版圖格局的競爭會在中韓之間展開:日本已經掉隊,臺灣也落下了半步。這個競爭的本質是彩電終端行業金字塔的上三分之一。在這一點上,基礎產業鏈支撐能力會成為關鍵。
上面我說過,今年TCL榮登三甲的大背景中,重要的一個就是本土面板產業的超越性發展。這個變化使得本土彩電業能夠在韓國品牌的市場萎縮中“中堅不倒”的上升。事實上,和韓國企業比,我們的企業擁有本土市場的巨大需求優勢,因此只要上游產業能夠不顯著落后于韓國軍團,在整個產業格局中,我們就有望獲得競爭優勢。
或者說,上一個十年韓國干掉了日本,成為全球彩電和顯示老大(韓國彩電業終端超過日本是在2012年),下一個十年,則有可能是中國干掉韓國成為全球彩電和顯示老大(也許是2022年或者更近)。站在這樣一個預期中看,TCL今天的三甲,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成績——他的目標因該是全球第一。因為,從體量上、創新上和產業鏈上他有這個能力,從行業大環境中看他也有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