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VR的排頭兵,游戲行業首先打開了盈利通路,其他行業也在漸漸摸索屬于自己的VR+變現模式,最被人看好的則是另一娛樂方式——電影。從阿姆斯特丹的全球首家VR影院,再到IMAX充滿野心的VR線下體驗中心,VR影院/影院VR已經超越第一代VR線下體驗“蛋椅”,漸漸顯出真正的商業變現雛形。
IMAX:電影+VR體驗將成觀影新套餐
根據IMAX公司首席拓展官Rob Lister透露,公司VR線下體驗中心的地址將選擇在大型商業綜合體以及零售店等場所落地。相對于簡單的Demo和視頻,IMAX的VR線下體驗中心將會提供觀眾能夠互動的敘事VR體驗。根據Rob的說法,5-10分鐘的體驗,IMAX計劃收費7-10美元,約合人民幣70元左右,跟看一場3D電影的價格相當。
6億 7000萬 190部 影院VR漸成真正生意
2天前的第七屆北京國際先進影像大會上,AMD全球副總Roy Taylor表示,2016年好萊塢有190部影視作品制作了相關VR體驗,投入在7000萬美元左右。Roy預測2017年全球將有幾千座VR體驗店建成營業,以3600個體驗座位為例,每次體驗10美元計算,一年產生的收入將在6億美元左右——絕對是個真正的生意。
野草莓影業已經開始制作千萬元投資級別、明星加盟的VR電影《走火》,并且不少國內大型院線如萬達、星美、大地都已經開始籌劃自家旗下的VR線下體驗中心,放大一步來看的話,這可能是未來“VR院線”的雛形。
2000年初,我國內地銀幕數大概在2000塊左右,每年上映電影只有幾十部;2016年,國內銀幕數早已突破3萬塊,正朝4萬塊“美國目標”突進,對應的是內地每年上映的電影數目也達到了400部以上。對于VR影院來說,“銀幕數”(頭顯數)的不足,代表了收入的不足,進而使得大型內容生產商沒有動力提供優質內容,限制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對于內地影院來說,經歷過近幾年電影產業的狂飆突進之后,電影票房的增長停滯和影院的收入下降已經成為從業者的心魔,如何想出新的方式留住前來逛商場的客戶,合理利用每一寸價格飆升的建筑使用面積,是院線的重大難題。能夠為用戶提供新奇體驗的VR,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