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說扒道:誰的錯!今年TV面板跌價最高兩成
高速路上出車禍,你不連環撞,還好意思叫救援嗎?這就是現在液晶面板行業的基本格局。
跌跌不停!面板企業對囊中羞澀的消費者可是孝心滿滿的。統計數據稱,11月份,TV面板價格跌幅恐達5.8%~7.6%,較10月4.4%~5.5%的跌幅擴大。雖然Open-Cell的面板只占液晶電視機最終售價的30-50%,持續價格下跌,依然會對彩電市場的價格走勢有較大影響。
如果從2015年初開始計算,TV用液晶面板均價已經下跌超過2成。其中,32英寸和55英寸是重災區,跌價達2成。事實上,32英寸產品的價格已經趨近現金成本線。
面對如此趨勢,不僅是讀者,哥都想問一個為什么?對此,臺系專家們給出的答案主要是:需求低迷和大陸廠商產能擴張嚴重兩個因素。不過,這樣的觀點未必站得住腳。
拿32英寸產品為例,市場需求主要是新興經濟體,拉美、中東、非洲、東南亞等欠發達國家。對于這些地區,32英寸液晶電視正在取代此前的26/27英寸產品的主流地位——原因很簡單,價格下降,那些本買不起更大電視的消費者,現在可以選擇32英寸產品了。
或者,哥愿意這樣來說:世界上還有很多欠發達地區,他們的經濟形勢無論是好一些的時候,還是壞一些的時候,普通百姓都更需要更便宜的產品。不考慮增加這些地區的需求規模,只是簡單維持這些地區的銷售市場的正常產品換代,32英寸也必然不斷降價。當然,32英寸的價格下降與大陸面板廠京東方、華星光電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誰叫我們也是發展中國家呢?我們很理解那些欠發達地區人民的疾苦與需求。
再來看55英寸產品的價格變化,三個季度多的時間三成的價格下降,直接導致了國內彩電市場第三季度,55英寸液晶電視規模占比較2014年同期翻倍。價格下降是很有效果的,多賣出一倍的產品,這能說是“簡單的需求疲軟”嗎?其實,更多的是“需求相對飽和,或者說是穩定”,而價格下降則促成了高階產品的替代作用。
所以,哥要用另一個型模型來解釋現在的TV用液晶面板價格變化:即啟動終端需求升級的門檻。或者說了,雖然消費者喜歡更大的電視,但是只有價格下降到一定程度,潛在市場才會成為現實銷量。——面板廠商努力通過新規格,更大規格的產品占領更多的“銷售面積份額”,就必然產生某種意義上的“價格競爭”:即便沒有現在的全球經濟困局,或者廠商們的產能擴展,這種競價模式也會導致面板價格不斷走低。那兩個被認為是跌價原因的因素,只是加速劑,不是本質。
當然,哥不否認一些面板企業因此遭遇了更大的經營困難。如日本夏普,電視、手機都被搶單。為什么呢?技術創新漸進天花板,成本維持在全球高地上,這樣的企業有困難是正常的。——如果沒有近年來日元的大幅貶值,恐怕日本面板業還會更慘。
再來看看臺系企業,群創、友達和華映,業績都在下滑。為什么?一方面創新速度上落后于韓國、日系,另一方面成本上也拼不過大陸企業——中間夾心餅,從來都不會好受。
有難受的,也有瀟灑的。大陸地區面板企業大幅擴張產能,全球排位不斷晉級,而且利潤攀升。如京東方,自成立以來從未像今天這樣“英姿颯爽過”。韓企也借助高端布局、OLED領先和本身很強的終端消化能力,繼續維持全球老大地位。
半邊晴來半邊雨:跌價路程上,不是每家企業都很難受。或者占據技術高點如韓系,或者占據成本洼地如大陸企業,都還過得蠻是滋潤的。甚至,這些企業更愿意看到產業在這輪產業產能相對過剩和所謂的價格低迷期,實現一定程度的“市場洗牌”。
事務總有兩面性,關鍵是看誰能“趨利避害”:奉勸臺廠還是少拿經濟和需求低迷或者競爭廠商擴產,為自己的份額下降、利潤下滑找借口。而且,按照例往面板業的業績下滑周期均達兩年之久的經驗,目前的行業價格下降還只是這場連環撞車的中場,下半場還會更為激烈。所以,看不清形勢的親們還是好自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