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LG、創維群欣等安防顯示企業紛紛推出1.8毫米縫隙液晶拼接產品,引領液晶拼接技術進入真正無縫時代,成為比肩傳統小間距LED顯示屏,DLP拼接單元的新選擇。那么對于廣大渠道商、集成商、最終用戶,必然會面臨一個“該選誰”的疑問。本文的目的也就在于和大家談談三大技術在各個方面的優缺點。
對于用戶而言,顯示設備的最終效果是最核心的選購標準,而不同的顯示技術在效果上肯定有一些優劣的差異,具體請見下面的表格:
門類 |
小間距LED顯示屏 |
DLP拼接 |
1.8毫米無縫液晶 |
亮度 |
很高 |
略低 |
適中 |
對比度 |
高 |
一般 |
一般 |
分辨率(ppi) |
一般 |
高 |
很高 |
反應速度 |
很快 |
很快 |
慢 |
色彩范圍 |
高色域 |
視光源而定 |
視光源而定 |
色彩分辨率 |
高 |
一般 |
一般 |
刷新頻率 |
很高 |
高 |
高 |
點缺陷 |
一般 |
無 |
極少 |
耗材和顯示核心壽命 |
較長 |
一般 |
很長 |
單元厚度 |
薄 |
厚 |
超薄 |
光學污染與視覺舒適性 |
一般 |
很舒適 |
舒適 |
環境光反射鏡面化程度 |
無 |
較低 |
略高 |
亮度方面看,三種拼接技術都不用擔心不夠用。雖然亮度是DLP拼接單元的弱項,尤其是在用LED和激光等長壽固態光源的產品,亮度瓶頸還很明顯,且亮度提升與成本提升成正比,但是在大多數應用場合中,DLP拼接亮度依然滿足基本需求。反倒是亮度高著稱的小間距LED面臨過亮問題——小間距LED的一個主打營銷技術既是“低亮度”。相比而言液晶在亮度水平上顯得更為適當,適合超大顯示畫面應用。
對比度指標上,小間距LED是最高的,DLP拼接單元和液晶相比差距不是很大。而從需求端看,三大技術的對比度都超過實際顯示的需要和人眼的分辨極限。這就使得對比度效果上,三種技術畫面優劣更多取決于軟件的優化,而非硬件上的極限值。
分辨率(ppi)指標上,雖然小間距LED一直在突破,但是依然不能和DLP拼接、液晶拼接抗衡。目前在55英寸單元上能夠實現2K普及的只有液晶,未來有希望能普及4K的更只有液晶。對于小間距LED而言,更高的像素密度意味著穩定性設計的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像素間距下降50%,背板密度提升4倍。這是為何小間距LED已經突破1.0、0.8和0.6的瓶頸,而真正大量應用依然只有2.0、1.6、1.2這樣的產品的原因所在。此外,值得提醒的是液晶具有的像素密度優勢的“實際價值也不是很明確”,因為用戶很少需求那么高的像素密度。
反應速度這個指標主要針對動態畫面的拖尾問題。這是液晶最顯著的弱項之一。而對于其他兩項技術基本沒有視覺上可見的反應速度不足。液晶的拖尾本質不是因為液晶的反應速度低于肉眼的極限,而是因為畫面中的運動元素在距離推移上導致的延遲疊加。這一原理決定了反應速度上的劣勢,也并不顯著影響該產品在多數客戶需求中的應用——大屏視頻墻大部分市場需求都不以運動效果為核心。
色彩范圍這個指標一般不是拼接墻產品最關注的方向。除了廣電等應用場所比較重視外,對于色彩還原范圍的需求,拼接墻市場從未嚴苛過。從比較角度看,小間距LED是天然的廣色域產品。DLP拼接和液晶則取決于采用何種的光源。
色彩分辨率指標是色彩范圍在對比度指標上的實際觀看體驗,代表了顯示器最終還原色彩的能力。這個指標的測定沒有量化的方法。但是,整體上,小間距LED憑借色彩和對比度的雙重優勢,必然是最優的技術,DLP拼接和液晶拼接比較,液晶更好一些。
刷新頻率是有效抑制屏幕畫面閃爍感的關鍵指標。LED屏的刷新頻率一般都很高,DLP也可以達到60-240HZ的水平,液晶多數是60-120HZ的水平——都超過人眼分辨極限。
點缺陷是指顯示設備出現壞點、亮點、暗點和色道的概率,這方面DLP拼接幾乎難以見到點缺陷,液晶產品也可以控制到極好的水平。相比而言,有效控制點缺陷是LED屏的主要技術難點之一,尤其是隨著像素間距的縮小,控制難度成幾何級數增長。
耗材和顯示核心壽命指標,主要是指LED屏的燈珠與背板、DLP的光閥與光源、液晶的屏體和光源——這方面液晶的壽命優勢最為明確,整體可達10萬小時;DLP拼接光閥可達10萬小時的壽命,但是汞燈、LED或者激光光源的壽命則分別只有幾千小時、幾萬小時和兩三萬小時;LED屏的燈珠個體差異性和背板的穩定性問題決定了這類產品單個拼接體之間的壽命差異比較顯著,個別單元可能很快需要更換,但是在較為理想的指標小LED屏也可達到數萬小時的壽命。
單元厚度方面,液晶具有天然的優勢,而且一直在進步;DLP拼接的背投技術則是天然的弱勢,且進步空間不足;小間距LED目前雖然已經超薄化,但未來的進步空間亦不是很大。
光學污染與視覺舒適性方面,液晶主要是指炫光和高頻藍光;小間距LED則是過亮和高頻藍光問題;DLP拼接的背投影則最為舒適,更適合長期觀看。
環境光反射鏡面化程度方面,液晶的屏幕表面鏡面化最為厲害,可擁有明確的燈光或者窗戶反射影像;DLP單元雖然也是平面屏幕,但是卻因為采用樹脂材料,鏡面化要弱一些;小間距LED的表貼工藝使得其表面,并非簡單的單一結構,進而最大程度破壞了鏡面化趨勢,小間距LED是天然的沒有鏡面環境反射的顯示技術。
拼接顯示是一門獨特的工程技術,影響不同顯示門類在這個工程中應用效果的因素不僅來自于“顯示”自身,還與其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技術特點有關。這也是本節要介紹的部分。
門類 |
小間距LED顯示屏 |
DLP拼接 |
1.8毫米無縫液晶 |
縫隙的視覺干擾強度 |
無 |
較小 |
一般 |
拼接單元邊框脆弱性 |
較低 |
很低 |
高 |
拼接邊框應力損傷修復性 |
理論可修復 |
可修復 |
不可修復 |
工程空間成本 |
一般 |
高 |
低 |
工程散熱成本 |
高 |
一般 |
低 |
工程精度需求 |
一般 |
一般 |
較高 |
精度累積誤差的修正量 |
比較大 |
較小 |
一般 |
畫面一致性修正難度 |
各有優缺 | ||
工程維護成本 |
一般 |
一般 |
略低 |
縫隙的視覺干擾強度這個指標上,小間距LED的領先并不能被簡單的認為是技術優勢。事實上,更多的是由于小間距像素LED顆粒的無死角發光和其間距本身依然比較大的事實導致,小間距LED屏無明確可視縫隙。而DLP拼接的縫隙控制水平已經達到0.5毫米的物理極限,不過由于背投屏幕自身的天然厚度和邊框結構,反而使其可視的光學縫隙難以下降到1毫米或者以下的更低水平。液晶拼接目前最小縫隙是1.8毫米,這樣的物理縫隙顯然大于屏幕側后度引起的光學縫隙,即物理縫隙實際決定了視覺效果差異。對比而言,雖然1.8毫米也達到了傳統拼接行業的無縫級別,但依然是“縫隙”最明顯的技術。
拼接單元邊框脆弱性指標主要由邊框部分的“組成”與精密度決定。DLP拼接的邊框只是起到精確固定背投屏幕的作用,功用簡單,結構更為簡單。相比而言,小間距LED和液晶的邊框都有數據行線的分布,尤其是液晶產品的數據和驅動線密度高、精度大,再加上液晶邊框還要承受更多的支撐性作用,實際導致同等邊框厚度下,液晶最為脆弱。
拼接邊框應力損傷修復性指標主要是指,工程拼接中單元安裝精度和穩度沒達到設計要求,或者工程運行數年之后由于建筑等結構性原因導致應力累積和拼接墻體變形,造成意外損傷后的損失可控性。對于液晶而言邊框的損傷基本意味著失去了一塊單元屏幕,而屏幕是液晶顯示最昂貴的部件;相比較DLP拼接則損傷的是殼體和屏幕的邊沿部分,對其核心的光機沒有造成損失,損傷可修復、損失較小;小間距LED屏往往單位單元較小,這有利于控制不可修復損傷下的損失總量,同時小間距LED屏邊框的一些損傷可修復性更強于液晶。
工程空間成本對于一些用戶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些用戶的房間比較而言并不大、沒有為DLP拼接等這類厚重的顯示工程留有足夠空間。這時候,小間距LED和液晶的超薄就可以發揮更大優勢。尤其是在2*2、2*3等的小面積拼接墻中,液晶視頻墻對空間的占用幾乎類似于普通電視機,可以達到最佳的空間效果。
工程散熱是大尺寸顯示系統長期穩定工作的必然要求。在這方面,液晶因為它的低功耗和低功耗密度,優勢更為明顯;小間距LED雖然也具有低功耗密度的特點,但總體功耗更高一些;DLP拼接單元功率總量雖然不是很高,但具有功率密度高的特點。同時,散熱要求高的小間距LED和DLP產品,也意味著系統噪聲要更高一些。
工程精度需求是指單元安裝過程中,對于支撐結構精度、支撐結構應力變形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安裝工程師的精細操作水平的要求。這一點往往與縫隙大小和邊框的應力承受能力有關。比較而言小間距LED的安裝更為方便;而1.8液晶的脆弱性與單元尺寸達到55英寸的大面決定了其安裝必須小心翼翼;背投自身的結構和支撐特點、邊框的應力承受性、同等顯示面積單元數量規模決定了在同等縫隙下,DLP拼接的安裝最為簡單。
精度累積誤差的修正量往往與單位顯示面積需求顯示單元數量成正比。DLP拼接具有80英寸的大單元屏體,這決定了在大型工程中DLP的累積誤差更為可控;小間距LED目前也有意開發更大的基礎尺寸的拼接單元,來控制這些積累誤差的量,但是傳統的300*300的小間距LED單元的安裝中依然需要及時修正累積差值。相比之下液晶的累積精度問題則處于二者之間。
畫面一致性修正主要包括亮度和色溫指標兩項,也與單元體的顯示均勻度有關。高級工程中亦對對比度指標會提出要求。這些修正主要通過軟件調試來完成。調試的復雜程度往往與單元體的數量關系密切。所以,DLP和液晶的一致性修正工作量要小于小間距LED。但是,更大的單元屏體有時也導致單一屏體內不同部位顯示性能差異的出現——這種差異是無法很好修正的,進而影響整個顯示墻的一致性。
工程維護成本的產生有多方面,包括穩定性、耗材、調試、灰塵處理等等。液晶產品在這方面的優勢比較明確。液晶產品自身高封閉性、高穩定性的特點,對單元內置散熱需求更低的優勢、零耗材的成本優勢都決定了液晶視頻墻更好的可維護性。反而,需求耗材的DLP拼接、單元個體壽命差異較大的小間距LED拼接都可能增加后期工程維護的開支。
最終客戶對不同技術門類視頻墻產品的應用體驗,不僅與“物”的方面的具體性能有關系,很多時候也與整個產業的實力和構成有關系。
門類 |
小間距LED顯示屏 |
DLP拼接 |
1.8毫米無縫液晶 |
上游產業鏈的實力 |
一般 |
一般 |
強大 |
品牌廠商的營銷能力 |
較強 |
一般 |
強大 |
渠道商人脈實力 |
一般 |
強大 |
強大 |
市場參與者的豐富性 |
較多 |
較集中 |
較多 |
全球市場統一性 |
一般 |
較統一 |
高度統一 |
售后服務專業化程度 |
專業化程度高 |
專業化程度高 |
專業化程度高 |
上游產業鏈的實力方面,小間距LED主要是指燈珠產品。但是,燈珠市場的復雜性和燈珠在整個顯示屏體中的價值比重,決定了小間距LED產品對燈珠上游產業的依賴性不是很強,上游產業對下游市場的影響力比較弱。DLP拼接產品的上游產業鏈主要是光閥和光機產品。其中,光閥只由TI一家壟斷,市場缺乏競爭。光機方面,雖然供應商并沒有形成壟斷,但是考慮到整體市場規模的限制,產業鏈依然難以形成具有高效競爭和充分規模實力的格局。相比而言液晶拼接1.8毫米目前雖只有LG一家上游廠商推出,但是液晶拼接整體市場卻擁有LG、三星、夏普、京東方、友達等多家世界巨頭,這些巨頭實力、影響力和規模都具有比較優勢。
品牌廠商的營銷能力方面,液晶主要憑借上游廠商的實力優勢、液晶不同檔位產品在差異市場,如安防等的規模優勢、參與市場的廠商很多出身消費電子行業帶來的思維方式優勢等,占據市場營銷能力方面的制高點。小間距LED產品也是比較注重營銷的產品,廠商具有明確的營銷傾向和價值認可。相比較而言,DLP拼接產品保守態度的廠商比例更多一些,這與DLP拼接產業最開始是從非常專業窄眾的應用領域發展而來有必然關系。這種格局導致了DLP拼接雖然在高端市場占據份額優勢,卻在輿論市場處于被動。
渠道商人脈實力往往取決于該類產品在相似市場的經營積淀。DLP拼接歷史最為悠久,而且長期占據高端市場絕大部分份額;液晶拼接則有十年歷史,且很多大廠實力規模有優勢,具有三星、LG這樣的品牌和渠道網路領袖、在中低端拼接市場占據絕對規模優勢;小間距LED最近幾年剛剛成熟、且只是面向更窄眾的高端市場,渠道人脈是整個產業鏈的薄弱點。
市場參與者的豐富性取決于該類產品和技術的成熟度、歷史積淀,也取決于其對應市場和關聯市場的規模。DLP拼接產品雖然歷史悠久,但是過度集中在高端市場;小間距LED雖然歷史積淀很少,也集中在高端市場卻擁有傳統LED屏行業的眾多參與者的支持;液晶拼接雖然以規模銷量和參與者眾多為優勢,但1.8級別的產品定位于高端,市場潛在規模并不比DLP拼接或者小間距LED大,不過1.8液晶拼接可以發揮“很多液晶拼接企業”期望借此升級的市場趨勢價值。
全球市場統一性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核心部件的標準化程度和主要巨頭的全球市場能力。從這兩個角度看,液晶拼接是全球市場最統一和最規范化的產品。小間距LED和DLP拼接則有些區域市場各有龍頭的特點。
售后服務專業化程度不僅與某一技術陣營廠商的實力有關系,也與實際市場需求有關系。從前者看,DLP的歷史積淀優勢最為明確、液晶則在大廠品牌上也具有優勢、小間距LED的售后服務體系還處于需要成長的階段;從后者看,DLP和小間距LED視頻前都需要高度專業化的售后體系,而液晶拼接自身的技術特點則使得其售后專業化的壓力天然的更小。
綜上所述,小間距LED、DLP拼接、1.8液晶拼接三大主流無縫視頻墻技術并非“誰比誰具有優勢”、哪一個占據行業競爭力制高點的替代關系,而是更多的表現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優勢互補的產業“競爭也合作”的共生關系。這就決定了相當長時期內,視頻墻市場不存在站隊和淘汰誰的可能,而將是三大技術各自尋找自己最優市場、形成互補共贏格局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