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地區,尤其是民族面板業者圍繞產能這個主旋律大舉投資的時候,人們對于“過剩產能”如何消化的擔憂日趨加重。對此,筆者至少可以提供兩個有效的規律,來打破人們的擔憂。
第一, 從需求端看,疲軟確實存在,但是增長潛力卻未消失。一方面,信息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的普及還是初級階段,未來市場空間異常巨大;另一方面,車載、公共顯示等新興需求在成熟市場依然不斷涌現。同時,既有需求上,尤其是彩電產品上平均尺寸的增長也將大量消耗行業新增產能。
第二, 在廠商間技術差距逐漸磨平的背景下,過剩產能下的競爭更多表現為成本競爭。例如,今年很火爆的小米換屏門事件,既是日本面板業“這個成本高地”“滑鐵盧”的開始。
在成本競爭下,臨近消費市場的大陸地區企業優勢明顯,日本企業則由于固有的經濟環境成本較高,同時下游需求業包括手機、PC、TV等產品品牌萎靡處于劣勢端。韓國企業則主要仰仗于規模話語權和自身終端產品優勢,保持持續競爭力;臺系企業則必須要把同成本下的規格領先作為關鍵競爭點,以此回避下游市場的距離劣勢。這樣的成本競爭格局決定了不考慮資金鏈的背景下,產能過剩時面板企業的淘汰順序往往是日臺韓陸。
實際上,在全球現有經濟環境、消費預期下,無論是誰主動大規模擴大面板產業的產能,都相當于給整個行業挖了一個“過剩競爭”的坑。但是,不同廠商到這個坑的邊沿距離可并不相同。問題不在于這個坑是否存在,而在于誰先掉下去,填滿這個坑。
從單純競爭的角度看,大陸民族面板業始終和日韓臺企業具有“敵對關系”。而其雙方作戰的焦點無外乎上文提到的技術、成本和規模三個層面。在技術上,現在已經日趨拉平到沒有代差,沒有任何廠商具有能領先兩三年的技術、或者是能改變市場需求結構的獨家技術;成本上,大陸地區的面板企業無論內外資都具有天然優勢;而規模則成為大陸地區民族面板企業現有的顯著短板。或者說,無論從對抗敵人角度看,還是從自我發展角度看,上規模都是大陸面板業的核心重任之一。
所以,對于規模過剩的危機論可以休矣:因為大陸面板企業爭規模,具有內在外在的雙重必然性。尤其是在業內判斷未來1-2年行業低迷的背景下,這種規模擴張恰恰是埋葬競爭對手的一把利劍。這也是為何海外面板企業頻頻高呼產能過剩危機的原因。但是,只要我們自己不站在這個坑的最前沿,那么只管把坑挖大:摔死你,不需要和你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