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有將近60部影片在被小米侵權,而且不止是小米一家,如果警告無效,我們只能繼續訴訟法律。”6月30日,樂視網法務總監劉曉慶的態度表現得很堅決。
6月27日,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公布了樂視網起訴ICNTV與小米盒子盜播《后宮甄嬛傳》、《失戀33天》等十部影視作品的訴訟結果,樂視網勝訴,而小米盒子需承擔盜播連帶責任。法院判決小米公司賠償樂視網損失15萬元。
對于這一判決結果,小米科技公關總監劉飛表示,小米公司持保留態度。
2011年,廣電總局下發的181號文件規定:互聯網機頂盒只能連接互聯網電視牌照平臺合作,不得將包括其他互聯網的內容直接提供給電視用戶。目前,一共有7家播控平臺獲得了廣電總局的許可,分別是iCNTV、百視通、南方傳媒、華數傳媒、華聞旗下的國廣東方、湖南廣電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CNBN。
劉飛表示,小米盒子一直以來都與ICNTV未來電視保持合作關系。在此次訴訟案中,小米盒子事實上是第二被告,第一被告是iCNTV。 iCNTV未來電視是目前國內主流的互聯網電視播控平臺,為小米、樂視、華為等主流互聯網電視服務商提供或曾經提供過授權支持和服務。
樂視公司與iCNTV未來電視此前一直有內容合作關系,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iCNTV未來電視終止了與樂視公司的牌照合作關系,這也為雙方的版權內容供應糾紛埋下了隱患。
小米方面稱,iCNTV與樂視網雖然終止了合作關系,但雙方在內容合作上依然按照原合同繼續執行。但這一說法遭到劉曉慶明確否認,劉曉慶表示,樂視網雖然此前與iCNTV開展了具體合作,但雙方約定有關樂視方面的影視版權僅允許在樂視專區進行播放,換句話說iCNTV無權向小米盒子提供樂視的版權內容。
此前曾有包括優酷在內多家公司起訴小米盒子盜播,但因小米公司聲稱,自身只是硬件制造商和銷售商,并非內容提供方,因此不存在侵權行為。
小米是否知道iCNTV提供的影片中的部分版權存在侵權風險,這被視為此次訴訟案的一個核心焦點。對此,劉曉慶表示:“在2013年就向小米公司發出了警告聲明,但小米公司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反映!
海淀法院相關判決書顯示,小米公司雖然只提供硬件和技術服務,但其以提供海量正版作為主要宣傳內容,利用互聯網電視平臺宣傳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并通過其密閉系統為該平臺提供收費服務,故小米公司應對侵權損害擴大的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小米公司以廣電總局的行政要求為由,對顯而易見的侵權行為不采取必要措施,如此做法有悖于廣電總局頒發行政規章要求的初衷。
與此同時,樂視盒子與小米盒子在市場中的競爭關系也不可被忽視,據非官方的統計,除山寨盒子以外,品牌方的市場占有率中,小米盒子的市場份額高達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