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類智能電視和電視“盒子”的出現,打開了互聯網公司滲入家庭娛樂中心的無限可能,曾被電視所霸占的客廳,正在迎來一場新的“智能革命”。
沒有人會懷疑,電視將會成為下一個智能化終端。根據第三方調查機構Digital TV Research的預測,中國互聯網電視市場的營收容量將從2010年的500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3.8億美元。同時,截至2012年,中國家庭彩電的存量超過5億臺(用戶),其中可以接入智能機頂盒的平板電視占比31%。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市場價值來看,智能機頂盒都是一片極為可觀的市場。
互聯網企業用智能盒子“探路”
5月,樂視網推出樂視TV,成為中國互聯網界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9月初,愛奇藝聯合TCL推出“專為互聯網家庭量身定制”的“TV+”;時隔兩天,小米公司發布“小米電視”;隨后,,阿里-華數彩虹盒子、百度影棒、同洲“飛看”盒子陸續上市,部分互聯網企業推出盒子的同時,也上市了自己的智能電視產品。今年以來,進軍互聯網電視已成為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選擇。
先前的“盒子”大戰,更像是智能電視大戰的前奏。小米拿出了“小米盒子”,樂視推出了“樂視盒子”,阿里巴巴和華數傳媒攜手打造“華數彩虹”……當然,這個名單上,還可以列出優朋普樂、百視通、PPTV、快播等長長的一串,百度也于日前推出了相類似的產品——“百度影棒”。互聯網企業對盒子的熱情,可以說是相當的火爆。
從谷歌、蘋果到愛奇藝、小米、阿里巴巴,從海信、海爾、創維到TCL……國內外各大電視機廠商、IT企業,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電視機背后的家庭互聯網市場。來自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中國智能電視已經邁入快速增長階段,預計2013年中國智能電視市場銷量將達到1971萬臺,2015年將攀升至3055萬臺。
顯然,如果仍然以原來傳統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盒子,并且在稱為機頂盒并不能真正的概括今天所包含的意義,電視盒本質上已經不是智能電視的輔助設備,而是已經成為依托于智能電視大屏的智能終端。
目前,改變客廳的方式大概有3種:一種是直接放一臺智能電視,一種是通過智能電視盒來改變電視,還有一種則是通過手機,實現三屏互動。當然,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但就現實來看,通過智能電視盒來改變電視,實現客廳的智能化應該說是相對可靠的路徑選擇。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在用戶需求的刺激下,智能電視隨之誕生。目前視頻用戶的觀看習慣,正在從PC、移動端向電視屏轉移,傳統電視行業也面臨著客廳的娛樂化轉型。智能電視盒的未來發展方向很可能成為臺式機的機箱,將WIFI、存儲以及電視盒的功能集于一身,這不僅能夠快速的升級換代,而且對整個家庭云和家庭互聯網的推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電視重拾“青春” 回歸客廳
當電視遇上互聯網,搭載了智能因子后,電視變身“超人”,不僅能擁有觀看功能,還能像電腦一樣支持體感游戲、下載安裝軟件等等,它的功能變得無限可能。
目前,在智能電視爭奪展中,傳統家電廠商里有實力拼搏一戰的除了三星、海信、康佳、長虹、創維、夏普就屬LG和索尼了;互聯網企業目前還未成事,雖然蘋果、谷歌、聯想、樂視、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強大的互聯網企業以智能盒子為先鋒征戰電視領域,不過,最終推出智能電視的企業卻不多,僅聯想、樂視和小米。
顯然,國外互聯網企業對智能電視還是保持觀望狀態。但可以看出,樂視走內容線路,阿里走商業路線,同洲與廣電合作,愛奇藝跟傳統電視合作。他們把有效的業態都融入到智能電視里面,這些企業的介入,也改變了傳統電視企業的一些看法除用戶體驗外,軟硬件、大數據和編碼工具等技術挑戰,以及政策監管等,都是智能電視的日后發展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不過,挑戰之外,未來更值得想象。比如,業界開始提出的新的思路就是通過智能路由器擴展智能電視盒子的功能。作為連接家庭各終端的交匯點,路由器的優勢不言而喻。這也使得很多人將智能路由器看成智能家庭的互聯網入口,路由器可以搭載音樂、智能盒子、家庭私有云等,用戶可自行安裝控制帶寬,上網加速、過濾視頻廣告等。
這樣,智能路由器一旦增加一部分功能模塊替代現在的智能電視盒子并不是沒有可能,而更關鍵的是從單一功能產品變成一個平臺產品,其誕生的商業模式會與原來智能電視盒子的“設備購買、版權付費”的模式完全不同。
所以,電視與盒子的那些故事顯然還沒有終結,但是盒子是個什么樣的盒子,商業模式是否還是那個商業模式,恐怕現在就要打上大大的問號了。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智能電視注定會使電視機迎來又一次新生,電視在未來將首先是家庭娛樂中心、家庭應用消費中心,然后才是收視和內容中心,“看”的功能只占1/3,用戶其他的時間會放在“玩”和“用”上。消費者對智能電視的熱度讓彩電廠商再次看到了希望,紛紛投入其中。而看似局外人的互聯網企業此時也表現的非常不淡定,紛紛混戰電視領域。這樣的情況讓電視領域角逐更激烈,當然,這一變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