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技術可以分為光屏障式、柱狀透鏡式以及方向性背光3D技術。早在2009年,美國的PureDepth 公司研究開發出來的多層顯示技術(MLD)就是一種裸眼3D顯示技術,這種技術的好處是不會讓觀眾產生觀看的不良反應,如惡心,眩暈等。同時這種技術還突破了視野以及角度的限制,使得觀看場所可以進一步的擴大。最為個性化的一點是,使用這種3D 顯示技術還可以添加二維的字幕。
現該技術已經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地區推廣使用。相比較于MLD技術,柱狀透鏡式3D顯示技術就不具有什么優勢。柱狀透鏡式顧名思義就是要使用到柱狀的透鏡。在液晶顯示屏幕前加裝一排柱狀的透鏡,這樣圖像就會呈現在透鏡的焦平面上。從而將圖像中的各個像素點通過透鏡呈現在人的兩個眼睛中,一旦像素點的光通過不同的角度進入左右眼后,人就會在大腦中將雙眼所接收到的圖像進行迭加形成3D圖像。柱狀透鏡式3D顯示技術與其他的顯示技術相比,主要優勢就是在于能夠達到圖像的亮度要求,但是圖像畢竟是通過了一層透鏡呈現在觀眾眼前,所以在圖像的分辨率上很難有更大的突破。而且在液晶屏幕前加裝透鏡需要更大的制造成本,后期維護成本也很高,不利于推廣使用。光屏障式3D 顯示技術是由夏普公司歐洲研發部的幾位工程師共同研發出來的新型顯示技術,該技術是通過在LCD液晶面板和內部發光器件之間增設偏振模和高分子層,當圖像通過液晶面板顯示在觀眾面前時,偏振?梢詫⒆笥已劢邮艿漠嬅鎱^分開來,從而在觀眾大腦中形成立體的顯示畫面。這種技術是將偏振模和高分子層集成在了顯示器的內部,能夠在最廣以及成本控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圖像的顯示方面難以提高亮度,同時難3D顯示技術。方向性光源3D技術在顯示原理上和上述顯示技術基本類似,不同的是該技術在呈現3D畫面時需要兩塊背景光源。在觀眾的左右眼同時接收畫面時,處在不同方向上的背景光源依次交替點亮,透過3M反射膜交替在觀眾面前呈現左右眼畫面。由于人眼具有一定的視覺暫停時間,所以交替出現的畫面就能夠在人腦中形成3D 畫面。但是最終的顯示效果同樣無法滿足高清晰度的要求。
裸眼3D顯示器的關鍵技術主要有視圖進行分離的光學原理、亞屏幕分區、獨立視圖的呈現、立體顯示液晶屏圖形處理軟件等。實際上裸眼3D就是根據人們眼睛的視差進行相應圖像呈現的,只要能夠合理的分配左右眼圖像呈現就能夠出現立體的視頻效果。亞屏幕分區就是將裸眼顯示器進行視圖分區,每一個視圖都有固定的區域。在進行視頻顯示時需要將每一個亞屏幕中的圖像進行相互交錯呈現,已在觀眾大腦中形成立體視頻。
當前的裸眼3D 顯示技術還不夠成熟,想真正的在人們生活中實現隨處可用隨處可見的裸眼3D顯示還為之尚早。但是裸眼3D顯示所能夠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視覺享受還是激發著相關人員的研究熱情,其巨大的市場潛力也推動著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以達到高清顯示效果。因此也不算是一種成熟的裸眼。
裸眼3D顯示終端編碼方式
3D圖像呈現需要傳輸大量數據,所以要想進行3D技術的升級,就必須在進行數據壓縮方面的技術相當先進。傳統的3D 圖像編碼基本是將左側傳輸通道作為數據的基本層,而右側傳輸通道作為左側通道的輔助層。歐洲的ATTEST系統框架在進行3D圖像數據傳輸時所采用的是單通道視頻數據傳輸,同時配合相應深度數據的3D 立體視頻格式。通過將深度視頻數據進行超輕壓縮,從而起到減少數據量的效果,同時視頻數據主要使用單通道進行傳輸。Orbi以及Interview在進行深度編碼是所使用的編碼碼率分別是各自進行單通道編碼時碼率的6.2%和3.5%。這種3D立體圖像呈現終端的編碼方式適合傳統的裸眼3D顯示技術,它們的成像原理基本都是左右眼分別接受傳輸過來的圖像信息,然后在大腦中形成立體圖形,所以只需要兩個通道即可傳輸視頻數據。然而要想實現裸眼3D 視頻顯示,所需要出書的數據量更加龐大,傳統的顯示終端編碼方式理論上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在裸眼3D 顯示方面較為成功的就是基于視差的立體視頻終端編碼方法。
主要工作原理是:首先對左眼所要接收的圖像信息進行H.264 標準編碼,然后將編碼過得左眼接收圖像和右眼接收圖像進行比對,進行視覺估計得到相應的視覺差別信息,在對這些信息進行H.264 編碼;將最終產生的左眼數據碼流和視差數據碼流通過傳輸通道送至解碼端,進行解碼操作得出經過編碼后的左眼視圖以及編碼后的視差視圖,根據這些信息得出右眼視圖數據以及其他的六個視點的數據信息,并最終整合所有數據在裸眼3D立體顯示器上進行顯示。這種顯示終端編碼方式也在一些實際的顯示器中應用,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屏幕會出現閃爍,這是顯示器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不同大小的屏幕,不同的顯示環境均會造成閃爍的強度以及頻率不同;因為DLP屏幕前的光柵在周期性的移動,很容易在觀眾的某個區域產生與原來畫面像素不同的像素,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彩虹效應,在裸眼3D 顯示器中也會存在。這些問題想要徹底消除是非常困難的,相關技術還均處在研究的階段。
更多有關裸眼3D資訊內容,歡迎訪問【裸眼3D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