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飽受“缺芯少屏”之累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TCL集團終于嘗到布局液晶屏的甜頭。
根據TCL集團剛剛發布的2013年半年報,在其合計390.6億元營收中,主營液晶屏的華星光電實現營收68.2億元。盡管營收占比僅約17%,但正是這塊新業務為TCL集團貢獻了約83%的利潤。今年上半年,TCL集團凈利潤為10.7億元,華星光電則創造了其中的8.9億元利潤。
8月19日,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華星光電已經在電視面板領域位列中國第一、全球第五,全球市場占有率約為9%。同時,由于華星光電的利潤貢獻,TCL集團交出了有史以來最好的一份半年成績單。
今年上半年,華星光電實現滿產滿銷,共投產玻璃基板64.7萬張,銷售液晶面板和模組產品合計1015.0萬片。在客戶層面,華星光電的40%產能供給集團下的兄弟公司——TCL多媒體(01070.HK),實現產業協同效應,剩下60%產能則供應給三星、冠捷、LG、夏普等外部廠商。
TCL集團CFO黃旭斌稱,液晶面板行業在今年上半年其實面臨行情回落、價格下滑的壓力,但華星光電通過優化機種設計和工藝流程,導入關鍵部品的第二供應商及部分國產化,降低生產物料損耗等方式,實現在逆市中保持較高盈利水平。同時,由于考慮到家電下鄉、節能補貼等政策逐步退出對32英寸產品的影響,華星光電在今年初適時調整了生產比例,加大了28英寸產品的產量,把握住該產品結構性短缺的機遇。
李東生預測,下半年液晶面板價格有望維持較為穩定的狀態,同時國內液晶電視市場也可能不會像一些第三方機構預測的那樣下滑超過10%,因此對華星光電持謹慎樂觀態度。李東生稱,華星光電將繼續保持全年液晶面板和模組產品銷量1800萬片的目標不變。
“我們正積極研究建設第二個面板工廠的可能性,目前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半年多。”李東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華星光電只有一條生產線,雖然單個工廠的產能很大,但從整個行業來看顯然比較單薄,因此正積極推動下一代工廠的建設,“這一方面是要解決規模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技術升級的考慮,將會在下一代工廠中導入新的工藝技術”。
而在新的面板生產線建成之前,華星光電目前正著力于對現有生產線的技改和產能擴充。“我們在去年底就做了技改投資,計劃在今年10月份能夠把玻璃基板的月產提升到130K以上,比原先的設計產能提高了30%。而且目前正在做下一輪的技改。”李東生說。
另外,就TCL集團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來看,除了以黑馬姿態異軍突起的華星光電之外,其彩電、手機等其他業務板塊表現亦為不俗。其中,主營彩電業務的TCL多媒體上半年實現160.2億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3%,凈利潤為2.1億元;主營智能手機的TCL通訊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4.0%至51.2億元,并在二季度盈利3299萬元,在兩年的轉型后實現季度扭虧;主營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家電業務板塊則實現營收57.5億元,同比增長23.9%。
當然,對于在液晶面板布局中嘗到甜頭的TCL集團來說,這個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歷史上容易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出現時而大幅盈利、時而大幅虧損的情況,因此,未來華星光電的運營波動對整個集團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