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YouTube上流出一段智能電視的操作視頻。通過模糊的圖像可以看出,運行此款操作系統的智能電視機,出自中國電視廠商海信之手。(視頻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yMzMxMjg4.html)
聯想到,海信2012年收購了加拿大一家開發安卓系統UI的公司,同時海信有因為“全球首個針對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獲得了2012年度“金袋鼠世界創新獎(中國)”。據此已經可以初步肯定,這款YouTube上流傳的視頻,極可能是海信在五一前夕即將上市的“自主操作系統”的“極簡”智能電視。
若這些猜測成為事實,那么海信將是全球首個因TV硬件涉足OS軟件,并成功商品化的企業。這不僅對于海信而言意義重大,甚至可能成為整個彩電產業界“一場”新革命的開始。基由專業化的TVOS,海信可能將徹底顛覆整個彩電產業的價值鏈條!
2005年7月,海信亮相了一款被命名為“信芯(hiview)”的電視用“多媒體”處理器。這也是國內彩電企業首次設計“芯片”設計這類數字電視最核心的技術層面。搭載海信“信芯”的液晶電視,還被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同志作為“國禮”,送給俄羅斯二戰老兵,以表彰他們為人類反法西斯事業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Hiview誕生的時候,雖然人們為海信的創新能力而感到驕傲,但是大家也都清楚,僅僅憑借一款芯片,海信不可能打敗西方和臺系企業控制彩電IC市場的局面。尤其是在市場份額上,指望著hiview能夠獲得多大的銷量,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信芯”的能量會被封存在海信的實驗室里。
“信芯”為整個彩電產業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是“進口芯片價格的狂速下降”。據統計表明,同樣規格的芯片,信芯面市后,半年時間里,高端芯片從15美金降到8美金,中端芯片從13美金降到6.5美金,平均降幅在40%以上。臺灣主導低端芯片的企業,更是加快了產品市場的“技術更新”速度,在信芯問世一年后的價格對比中,市場主流芯片基本價格都下降接近10美元。以2005年國內市場同等芯片需求量為1000萬片(2012年擴大到8000萬片),計算,信芯產生的“市場杠桿”效應,至少使得中國彩電在2005年到2006年節約10億元的成本。
“這就是有這個能力和沒有這個能力的差別”。“如果你缺乏這種能力,供應商就能“漫天要價”,反之,定價權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對于海信信芯的成功,海信更愿意以產業能力和市場定價權的邏輯來分析,而不是單一的以銷量論英雄。
在業界,海信信芯的成功,也被認為是海信做了一件“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產業”的事情,是一個以“產業安全”的角度可以高度評價的企業創新案例。
如果說信芯是開創了中國彩電業的先河,那么2013年值得期待的海信“OS”則將開辟全球智能彩電產業的新時代。
雖然智能電視已經上市超過三年之久,全球銷量超過1億臺,但是智能電視卻一直在苦惱沒有自己的專屬“操作系統”。
全球操作系統的巨頭公司包括微軟、谷歌和蘋果。微軟的產品專注在PC領域,不用提電視機產品線,就連手機市場也并沒有成為主流產品。蘋果的OS產品只是自用,不能成為其他彩電企業的采購對象。這就導致,全球幾乎所有智能電視都在采用谷歌的安卓系統。
但是,被廣泛應用的安卓系統自身并不是為電視機而設計。雖然對于安卓4.0谷歌號稱能夠在平板、手機和TV之間很好的跨平臺應用。但是平板和手機的小屏幕、近距離應用,與彩電的大屏幕、遠距離觀看的應用差距依然非常巨大:5英寸和50英寸畫面的差距,不是簡單的通用設計就能填平的“用戶體驗”鴻溝。
彩電產業在呼喚專屬的操作系統。海信的調研數據表明,幾乎沒有人對目前智能電視的應用體驗“特別滿意”。其中,系統過于復雜和遙控器對于復雜的系統功能“操控能力”不足,成為了消費者最大的“抱怨”對象之一。
業內專家指出,對于智能電視,雖然在理論技術上他能替代電腦、手機的全部功能,但是對于消費者“電視依然就是電視”。消費者不會在實際應用中真的要求電視取代電腦和手機,相反消費者會更要求電視能“更像電視”,能更好的完成電視機應該具有的“使命”。
但是,什么才是智能電視機應該具有的使命呢?電視就應該是電視通過什么才能得到最本質的體現呢?對于智能電視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一款真正適合彩電的OS就是回答以上問題的最好答案。
因此,海信OS(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這款產品)未必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但是它將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智能電視不再需要依賴谷歌為手機而設計的安卓,有了真正屬于大屏幕、也屬于彩電的娛樂定位、消費特點的核心軟件。
這樣一款專為彩電而設計的海信OS,雖然不能指望她搬到微軟、氣死蘋果,或者讓谷歌蒙羞,但是至少他的存在將使得這些操作系統巨頭不能再智能電視市場向以往那樣“驕傲”。他們必須學習海信,為消費提供真正適合于智能電視的產品——如果這樣的情況沒有發生,那么一定是這三家巨頭的CEO“腦子一起進水了”。
YouTube上流出的疑似海信OS的視頻,在電視節目、應用程序、軟件版本的語言上都是英文。而且YouTube這個平臺也是歐美等國家比較流行的“視頻分享”平臺,而不是國內市場流行的視頻平臺(如果是中文OS,或者主要針對中國市場,這段視頻出現在優酷則更為合適)。
對于筆者這樣的業界人士而言,這款疑似海信OS為何采用英文語言,又為何出現在歐美流行的YouTube平臺上,遠比海信在“開發OS”或者要上市自主OS的產品等新聞更來得“刺激”。——因為YouTube的老家,美國市場也是谷歌、微軟、蘋果的老家,是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知名OS產品的老家:難道海信真的要,班門弄斧、關公門前耍大刀,來美國“踢場”嗎!
海信智能電視進軍美國市場不是一個秘密。但是如果海信真的要進攻美國OS市場,那倒是一個值錢的“秘密”。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電子和科技類的企業,一直在努力的通過補足核心技術的短板(含軟件和硬件部分),來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比如,近期奧巴馬通過法案制裁了華為等中國通信商在美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利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華為在搞自己的芯片和OS,而此前華為一直是采購美國的這些產品。
理論上,華為如果在OS和芯片上(芯片方面已經有部分實用產品上市)獲得成功,那么華為智能手機產品的價值鏈就會徹底改變:以往歐美企業通過軟件和芯片等核心部件分配到的“利潤”和經濟份額就會消失。這將極大的觸動美國在消費電子這些核心高科技產業的全球領導地位。
做同樣事情的還有中興、聯想,目前又加入了一個海信。
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上,最著名的兩個品牌蘋果和三星都是貫穿軟件和硬件核心設計體系的企業。其中,三星還踞市場優勢,不像華為或者海信、蘋果這樣的對手“提供第一時間的最先進”核心部件。
基由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典型企業的“核心技術整合趨勢”,更可以看到海信OS這步棋局的高明之處和必須之處。當然,這種直接能跳動全球IT和消費電子產業利益格局的產品的出現和存在,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圍攻和絞殺。雖也不能排除,海信OS成功之后,微軟或者谷歌競相模仿,也推出自己的智能電視專屬OS,甚至美國也因為海信核心能力的增長,而為其帶上“恐竊取機密,政府不得未經審核采購”的貿易壁壘的帽子。
但是,這些都不能避免!因為,海信不可能永遠做谷歌的跟班,或者站在美國業者的陰影之下。疑似海信OS的視頻,首先出現在YouTube可以理解為,海信已經做好了迎接行業內的諸多變革的準備:包括OS巨頭的非難、同業者的模仿——因為這是必須的“成長的煩惱”!事實上,即便不是海信,還是會有其他的中國企業來動屬于谷歌和美國人的“奶酪”!因為這就是西方世界經常說的“自由市場的自由競爭導致的自由發展”!
所以,我們不僅要對智能電視說“海信極簡OS來了”,也要對全球消費電子界,谷歌和蘋果們說“海信來了”!